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聚焦民生

【辉煌“十四五” 改革谱新篇·说说这五年】
一碗面,托起两代人的梦想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07 10:19    编辑:张丽娟         
韩奴亥和儿子韩信。受访者供图

  11月1日,夜晚的深圳,晚风带着些许凉意。我站在儿子韩信的赛跑训练场边,低声哼着家乡的撒拉族民歌,看着13岁的他在塑胶跑道上如箭般飞驰,心里满是感慨。谁能想到,二十年前从循化山坳走出的我,如今能在这座繁华都市扎根,还能助力儿子追逐田径梦想——这一切,都得益于一碗拉面。

  我叫韩奴亥,是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人,如今在深圳经营着一家拉面店。近年来,我的拉面馆生意愈发红火,家乡也每年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迁。家家户户都建起了新房,购置了汽车,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笑意。尤其是我的儿子韩信,在跑步领域表现卓越,成为当之无愧的“小飞侠”。

  1998年,17岁的我不愿重蹈父辈覆辙——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却依旧囊中羞涩。偶然间,一位从深圳打工归来的朋友提及,在内地,一碗拉面能卖到5块钱,生意十分火爆,收入比在家辛苦种一年地还要可观。

  “拉面”这个词,宛如一颗种子,在我的心底深深扎下了根。成为一名拉面师傅,开一家拉面馆,成了我走出大山的坚定执念。

  半年后,我揣着打工攒下的三千元积蓄,带着母亲烙的饼,挤上了开往深圳的绿皮火车。在老张拉面馆里,我睡地铺、打杂、和面、揉面、拉面、调汤……一年后,属于我的第一家拉面馆开业了。尽管面积只有二十几平,却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

  那些年,我每日起早贪黑改良拉面口味,还免费邀请邻居试吃。渐渐地,拉面店生意愈发红火,我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我用这笔钱为家里盖了新房,还结了婚。

  2003年,我申请到8万元拉面贷款后,便带着妻子再度前往深圳。我将店面扩至80平,并进行了精心装潢,此后我亲眼见证着拉面经济的蓬勃发展。

  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给了我们拉面人底气。这五年,我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老乡,靠着政策帮扶开起了拉面店、买了房,孩子也进了好学校。“拉面循环贷”解决了拉面人扩店难题,创业补贴和示范店改造奖励,让更多老乡敢开店、开好店。

  如今,全国有6300家循化拉面店,2.8万老乡靠着这碗面致富;连马来西亚、泰国、沙特、坦桑尼亚等国都有循化拉面店,共计68家。

  如今,响应循化县政府倡导的“六统一”模式,我统一了品牌、食材与管理标准,店里生意愈发规范、回头客渐多,目前已开了十几家标准化连锁拉面店。我还教出了200多名学徒,现在他们都开了自己的拉面馆,实现脱贫致富。

韩奴亥在拉面。受访者供图

  拉面改写了我的命运,然而我和妻子期望借助知识,助力孩子迈向更广阔的天地。虽然知道循化县近年来愈发重视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但我和妻子还是决定把孩子留在身边,督促他们学习知识、成长成才。妻子是大学生,每天放学后就辅导他的学习,韩信的语文和英语成绩很好,尤其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都离不开妻子的督促。

  惊喜的是,韩信在五年级的一场田径比赛中得了第一名。此后捷报频传,截至目前韩信共获得32枚金牌。虽然韩信在体育方面已有不错的成绩,但是我和妻子还是希望坚持最初的初衷,体育和学业都要兼顾。欣慰的是,在国家政策、老师以及循化驻深圳办事处工作人员的协调下,韩信也能在公立学校安心读书、追逐梦想。

  如今,党和政府的利好政策接踵而至。在“十五五”规划中,循化县委、县政府明确了未来五年拉面产业的发展思路与方向。接下来,我打算紧跟“品牌出海”的节奏,将青海拉面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我想回到家乡,带动更多乡亲靠手艺致富。我也会继续用这碗拉面,助力儿子追逐体育梦想,让他日后能够登上更大的舞台,为国家争光。(韩丽萍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