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聚焦民生

【乡村振兴在青海】以工代赈 东巴村94名村民修新路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潘玲 顾植霞    发布时间:2025-10-12 09:29    编辑:张丽娟         
1航拍新路。

  “混凝土振捣时,要使振动棒自然向下沉入混凝土中,得从边缘开始打,把混凝土打匀实了,路才有强度!”9月15日,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东巴村莫合多社的以工代赈项目现场,村民马天龙握着振动棒熟练作业。这个曾靠打零工糊口的汉子,如今不仅每天能拿到350元的“大工”工资,还练就了修路手艺,成为“赈济”与“扶志”双重成效的直接受益者。

  作为海南州2025年以工代赈试点项目,东巴村道路整治工程总投资547万元,需修建8.317公里道路及配套设施,路基宽度分4.5米、5米、5.5米三种规格。

  “以前的路用了十几年,坑坑洼洼的,拉牛羊、运蔬菜都费劲。”驻村第一书记杨富林说,早在项目谋划阶段,村民就多次向镇、县两级反映道路需求,恰逢州发展改革委推广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模式,项目很快落地。而这正是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实现双向效益的开端:一方面让群众就近务工参与工程建设,通过劳动获得劳务报酬,提升自力更生的精气神;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实施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项目启动前,村里召开动员会摸底务工意愿。“项目要求保底56人,一开始担心凑不够人,没想到不但凑够了人,现在项目工地上干活儿的达到了94人。”杨富林笑着说。

2修路现场。顾植霞 潘玲 摄

  “村民们不仅盼着改善出行条件,更想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这种主动参与的劲头,正是以工代赈项目‘扶志’成效的生动体现。”恰卜恰镇经济服务发展中心主任德拉本表示。

  施工过程中,项目严格遵循“能用人工不用机械、能找村民不找专业队伍”的原则,从路基平整到混凝土浇筑,大部分工序均由本村村民独立完成。原本计划6个月的工期,因村民干劲十足,仅用3个月便提前完工,避免了寒冷冬季施工时路面冻裂。

  “刚开始啥也不会,磨光机也不知道怎么开。”村民才让多杰坦言,最初面对施工技术要求,不少村民犯了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项目组专门在现场打造“样板示范段”,技术员手把手教操作:水泥地坪收面时,磨光机要“快推慢磨”才能保证平整;浇筑路基时,混凝土坍落度要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我看着别人做,自己主动要活儿练,十几天学会了收面技术。”才让多杰说,现在他能独立完成路面精细作业,再也不是只能干杂活的“小工”,从普工转型成了技工。

  海南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数据显示,2025年全州共落实以工代赈项目14项,已带动781名本地群众就业,发放劳务报酬2132万元,开展技能培训657人次。其中,东巴村项目不仅让94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让他们拿到每天200元至350元不等的劳务报酬,还推动三分之一的务工村民从普工转型为技工。项目完工后,转型后的村民也能在别处从事技术工种,取得更多收入。

  “以前去外地打工,离家远还挣得少,现在在家门口修路,既能照顾老人孩子,还能学手艺、多挣钱。”马天龙说。这种家门口就业的便利,正是以工代赈“扶志”价值的核心体现。

  道路修通后,受益的不止东巴村。这条路串联起加隆台村、乙浪堂村、阿乙亥村,不仅让这4个村的村民出行更加便利,还让当地农产品运输更快捷。如今,东巴村130个温室大棚里的西红柿、辣椒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养殖的1000只羊能更快运往市场,基础设施改善的红利持续释放。

  “以前总有人觉得等靠要也能过日子,现在才明白,靠自己的力气挣钱最踏实。”村里67岁的多杰和66岁的才洛加一同管理该以工代赈项目的第二组施工队伍,两位老人每天最早到现场、最晚离开。

  “看着路一点点修起来,心里比啥都高兴!大家充满了干劲儿,甚至还主动提出加班,就想早点修通,早日受益。”多杰的话,道出了村民们“扶志”后的精神转变,也印证了以工代赈“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深层价值。

  海南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牧和地区经济科科长杨毛卓玛表示,目前全州已谋划储备2026年以工代赈项目28个,均采取村民自建形式,总投资2.01亿元,计划带动2062名本地群众就业,劳务报酬率均在40%以上,高于往年10个百分点。“我们要持续以以工代赈为抓手,让项目既改善基层基础设施,又带动群众增收,从一个村带动一个镇,一个镇带动一个县,进而扩展到全州,助力强村富农。”杨毛卓玛说。而这背后,正是“赈济”与“扶志”同步推进、“就业”与“基建”双向发力的长期坚持。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