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业委会”共治共享一家亲。记者 潘玲 摄
交流刺绣技法。记者 潘玲 摄
秋雨细密,浸润着高原小城。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林荫社区,“红石榴爱心公益平价蔬菜超市”里,回族妇女马玉兰用志愿服务积分兑换了一些青菜。“你看,这菜多新鲜!”她笑容满面。这样的温情,在这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里,早已不是新鲜事。
2017年成立至今,林荫社区像一颗慢慢饱满的石榴,将汉、藏、回、土等7个民族的5298位居民,紧紧裹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果壳”里。在这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口号,是每一次伸手相助的温度,是每一顿共餐的香气,是基层治理中藏着的“团结密码”。
志愿红织密连心网
每周五下午,林荫社区的街巷里总会飘起“志愿红”——穿红马甲的身影穿梭在楼栋间,义剪的推子嗡嗡响,清扫的扫帚沙沙动,文明劝导的声音带着笑意。这抹红,成了各族居民心中最暖的颜色。
朱春兰是志愿服务队里的“明星”,她的理发手艺在社区小有名气。她一边替回族老人马德福修剪头发,一边聊着家长里短。“每个月都来,已经是老熟人了!”朱春兰笑着说。从2023年开始,她和队友定期为社区老人免费理发,一推一剪之间,剪出的是发型,留下的是亲情。
王岭花也是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她常年照顾79岁的独居藏族老人山神宝,买菜买药、打扫除尘、陪聊说笑,从生活到心灵,无微不至。“他还送我他自己做的糌粑呢!”说起这段跨越民族的亲情,王岭花语气里满是自豪。
社区还经常组织各族群众一起打扫道路、清理绿化带、维护公共设施。在共同劳动中,大家话语通了、感情近了。
最热闹的要数“移动办公桌”进小区的日子。每周三和周五,社区主任杨原会带着工作人员在广场“摆摊”。藏族阿姨来办养老认证,回族大叔咨询低保政策,汉族大姐询问医保缴费……原来跑好几趟的事,现在一下楼就能办妥。服务中还融入民族团结、消防安全、政策法规宣传,一举多得。
“养老保险催缴成功率98%,医保催缴成功率99%,纳入特困户9户9人,城镇低保纳入132户”,这些数字背后,是各族居民“有事找社区”的信任,更是“你帮我、我帮你”的情谊。杨原的公文包里,总揣着一本民情笔记,谁家老人需探望、谁家孩子上学难,一一记录在册。
“红色业委会”共治共享一家亲
走进贵德县面粉厂家属院,平整的水泥地、整齐的煤房,谁能想到,这里曾是“煤房漏雨、垃圾堆满”的老旧小区?“以前别提多糟心了,煤房快塌了没人管,楼道里的垃圾好几天不清理。”老党员韩有福回忆起过去,连连摇头。
改变,始于社区推动成立的“红色业委会”。没有物业公司进驻,社区就牵头让居民自己“当家”——汉族、藏族、土族居民一起投票,推选韩有福当带头人。从此,小区里没了“各管各”,多了“一起干”:各族居民轮流扫楼道;邻里有矛盾,韩有福带着业委会成员上门劝,“都是一个院的,啥矛盾不能坐下来聊?”
如今的面粉厂家属院,不仅环境变好了,还多了“共吃大锅饭”的习惯——春节包饺子、端午煮粽子,各族居民带着自家的拿手菜聚在一起,小区实现了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目前,这种“红色业委会”模式正在林荫社区推广。杨原说:“让各族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不仅破解了老旧小区治理难题,更让民族团结有了‘根’——大家守着同一个家,心自然就近了。”
针脚里、饭香中见同心
“这个针脚可以这样走……”8月27日,在林荫社区红石榴绣坊里,几位妇女正在交流刺绣技法,她们中有汉族、土族、回族,涉及绣法包括青绣、剁绣等。
“闲了就来这儿,学绣法、拉家常,比在家热闹多了!”
“你看墙上挂的这个‘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横幅,是大家伙儿一起绣出来的,还到北京参过展呢!”杨原自豪地介绍,“那幅布达拉宫的刺绣是一位回族阿娘绣的。”
如果说绣坊是“静”的交融,那节日里的“同做一锅饭”就是“热”的团圆。不管是端午节、中秋节还是其他节日,辖区各族居民都纷纷前来参加。汉族群众讲述节日的由来,藏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跳着欢快的锅庄出场,回族群众负责掌勺烹制美食。在品尝过程中,藏族、回族、汉族等各族群众交流讨论各自对美食和文化的感受,现场呈现出各民族之间和谐共融的氛围。通过共同参与做饭和用餐,通过聊天交流,进一步增进了各族居民间的了解和信任,让他们对彼此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不,虽然离中秋节还有一段时间,已经有辖区群众来社区打听今年的中秋节怎么庆祝了。
“您啊,再等等,到时候我们提前通知。”林荫社区主任杨原乐呵呵地回复对方。
从志愿红的暖,到共管家的实,再到文化融的甜,林荫社区把民族团结的种子,种在了每一件“小事”里——是朱春兰剪刀下的碎发,是韩有福和居民们收拾的楼道,是绣坊里交织的彩线。在这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各族居民脸上的笑容,是“一家人”的默契,是“林荫深处石榴红”的生动实践。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