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职业技术大学代表队在泽库分会场合影。 张富昭 摄
三百公里,是石乃亥与西宁之间的距离;再一个三百公里,措日与青海职业技术大学的同学们一路辗转,终于抵达青海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泽库分会场,站在了拔河比赛的赛场上。
作为队里的藏族女生,她是绳尾最后的“秤砣”。“阿爸说,我们青海湖畔的牦牛,认准了方向就不回头。”措日攥紧粗硬的麻绳,目光灼灼。这个来自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镇海拔三千多米牧区的姑娘,此刻她和另外11名同学代表学校出征青海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大家都绷紧点!我们手里攥着的可不只是根绳子,是四个不同民族、十二条心连在一起的分量!”赛前教练在做最后一次动员。
这支由9名少数民族学生和3名汉族学生组成的队伍,在赛场上踩出深深的痕迹。
哨声响起的瞬间,措日感到全身肌肉都在“嘶吼”。她听见不同民族的口音汇成同一种节奏的喘息,看见绳中央的红布像蹿动的火苗般剧烈颤抖。“拔河不是比力气,是比谁更能承受疼痛。”教练赛前的话在耳边回响。措日的掌心如烫伤般灼痛,那是连续训练磨出的老茧在抗议。她想起校园里,同学们在操场上训练时留下的道道印痕;想起宿舍里,汉族同学教她青海方言,她教对方安多藏语。
红布突然向对方移动一寸!措日猛地后仰,几乎平躺在地。这个20岁的姑娘体重只有52公斤,却要承受巨大的拉力。“就像拉着家乡石乃亥的库库诺尔岭!”赛后她这样形容对方磅礴的力量。
当红布越过对方白线时,12名年轻人像断线的珠子般散落在地。措日躺在赛场上,看见高原的蓝天那么近,感觉自己对不起教练,对不起学校。
“站起来!”教练拉起每个队员,“看看你们身边!今天你们代表青海职业技术大学为同一个目标流汗,为同一项使命而奋斗,这就是胜利。”
措日抹掉眼泪,望向远方。她知道,这次出征的意义远超胜负——掌心新生的茧,记录着一个牧民女儿在成长路上获得的宝贵重量,也彰显着不同民族同心协力、奋勇向前的凝聚力。
回程车上,教练给同学们承诺:“回到西宁,给每一位同学点一杯秋天的奶茶,请你们记住今天的滋味。”
拔河绳会松开,但紧紧拉在一起的心,永远不会散。车轮碾过暮色苍茫的麦秀林场,12名年轻人依偎而眠,像一根拧紧的绳子。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