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聚焦民生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一心向乡土的“倔”书记
——记西宁市湟源县东峡乡下脖项村党支部书记李建雪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张富昭 贾泓 颜学斌    发布时间:2025-08-21 09:51    编辑:张丽娟         
QQ图片20250820054520李建雪(左)同村民们在一起。贾泓 摄

  8月15日,西宁市东峡乡下脖项村的巷道里,村党支部书记李建雪一边俯身逗弄执画笔的孩童,一边倾听一旁晒太阳的老人闲谈。正是在这些不经意的俯仰之间,谁家孩子缺了画笔,哪户老人短了帮手,她都了然于心。

  生于斯长于斯的李建雪离开学校后,选择回到湟源县城机关单位就业,那份安稳曾是父母眼中最踏实的归宿。

  当返乡担任下脖项村党支部书记的念头浮现时,一场家庭的“风暴”骤然而至——父母的忧心几乎要淹没她的决心:“女孩子,稳稳当当多好,村里事杂又累,你能行?”

  母亲更是抹着眼泪:“别人挤破头往外跑,你倒好,读了大学还往回钻,能有啥出息?”

  故乡湟水的低语、春日漫山的杏花、村头老人期盼的眼神,在她心中汇聚成无法割舍的情结。

  她听见了土地的呼唤:“这片土地养育了我25年,现在该我反哺她了。”顶着压力,她毅然踏上归途。

  2024年9月,李建雪上任第一天,就遇到了暴雨。李建雪冲进雨幕,蹚水赶到孤寡老人李顺兰家,组织转移,事后又推动雨水路径改造,彻底消除隐患。

  当老人被安全护送到村委会,一句朴实的话轻轻落在她心上:“小书记有责任心,关心咱老百姓。”这珍贵的“初任勋章”使她领悟:唯有真心才能换得群众的信任。

  然而考验接踵而至。一场激烈的土地纠纷瞬间点燃了村民的积怨。

  初出茅庐的李建雪试图用条文和热情去化解,却因乡情复杂、方法生硬,反而激化了矛盾。看着村民拂袖而去的背影和不信任的眼神,巨大的挫败感如寒潮般将她吞没——“我真能当好这个‘领头羊’吗?”

  倔强让她坚持,但盲干无异于撞南墙。

  她最终叩响了有着十几年村务工作经验的村委会副主任贺凤莲的家门。“丫头啊,村里的事,光有书本上的理可不行,还得有黄土地里的情。处理纠纷,得像解绳疙瘩,得找到那个‘活扣’。”

  贺凤莲细细剖析纠纷的历史根源、人情边界:“光讲政策条文,村民觉得冷冰冰。你得让他们觉得公平,还得顾着脸面。”

  李建雪把贺凤莲的话刻进心里。她抛却“机关干部”的姿态,踏上“接地气”的走访之路。

  她坐在村民家低矮的小板凳上、倚着炕沿,耐心倾听那些积压的委屈、牢骚和期盼。她不再急于“断案”,而是像村干部贺凤莲说的那样,努力寻找那个能解开双方心结的“活扣”。原来矛盾之下,还缠绕着面子之争。

  再次调解,她先让双方尽情倾诉,随后结合政策,以村民能懂的语言点破核心,提出一个既合规又兼顾“面子”的方案——依据国土资源部门登记造册的数据重新测量,明确地块边界。

  她特意请出贺凤莲现场坐镇。当贺凤莲适时用乡情俗理递上台阶,一场看似无解的干戈终化玉帛。村民悄然议论:“这个尕书记,倔是倔,但耳朵软,肯听群众和老同志的话,是个能成事的。”

  经此一役,李建雪深刻懂得:干好基层,必须“身入”更要“心到”。她将家家户户的“柴米油盐”悉数装进心里,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情民意与前辈经验。

  她的目光投向更远处:乡村振兴,既要产业“造血”,亦需治理“铸魂”。

  她依托村中资源禀赋,围绕“妙趣森谷”主题,全力推动老虎沟森林康养产业项目,引进专业团队经营,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更为村民铺就了家门口的就业路。

  治理上,她创新“党建+村民自治”模式,组织起党员和热心村民的志愿队伍,力争“小事不出村”,从“门外汉”渐渐成长为村民信赖的“多面手”。

  如今,村民的目光,已由最初的疑虑转为主动与她共商村事的热切。走在熟悉的村路上,迎着乡亲真诚的笑脸与问候,她心中的信念愈发坚实——正如湟源那句古老谚语:“肩膀上没担子,走路都轻飘飘。”

  当初,她未听从家人关于“舒适”的劝告,却用脚步与汗水印证了一条真理:唯有俯身倾听土地的脉搏、老百姓的心声与老同志的经验,才是通往理想乡土最坚实的路径。

  孩子们画笔下五彩斑斓的“理想村”,正在她一步一个脚印的丈量中,悄然染成下脖项村可触可感的温暖现实。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