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聚焦民生

【青春无畏 创业有路】直播间里,湟中青年说非遗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陶然 张家畅    发布时间:2025-08-21 09:51    编辑:张丽娟         
QQ图片20250820055706直播带货。陶然 摄

  8月18日午后,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阳坡村银铜器产业园的展厅里,聚光灯打在展架上的银铜器皿上。暖锅的浮雕在光线下流转着温润光泽,茶具的缠枝纹攀附在壶身,马欣桐举着手机镜头,指尖划过暖锅锅身:“家人们看这里,这些花纹是手工匠人用刻刀一点一点凿出来的,每一刀都得屏住呼吸……”

  镜头另一侧,马庆军正快速敲击屏幕,回复着评论:“地址在阳坡村银铜器产业园,导航直接搜就行”“暖锅可以定制”“湟中大暖锅在露营基地就能吃到,看完直播来体验呀!”

  不远处,王文强操控着无人机缓缓升空,镜头越过展厅屋顶,将产业园里的忙碌景象、远处青翠的山梁和山脚下的露营基地一并收入画面。这是他们每天3小时直播的常规操作,两部手机轮流上阵。

  这三名轮流守在镜头前的年轻人,都是从阳坡村走出去的在校大学生。这个夏天,他们通过共青团湟中区委的“青年市集”走到了一起。

  “一开始就是想暑期赚点零花钱,来了才发现,这活儿比兼职有意义多了。”马庆军说,第一次跟着老匠人学辨认银铜纯度时,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捏着刻刀,在铜片上划出细密纹路的样子,让他突然觉得,“家乡这手艺不能就这么藏在山里。”

  他们的直播没有脚本,却充满烟火气。有时是蹲在匠人工作室的角落,拍手工匠人用鎏金技艺给银壶“上金”,看金箔在火烤中慢慢融入银器。更多时候,是拿着一件刚完工的铜壶,从器型讲到纹饰背后的民俗故事。马欣桐特意翻看书籍、请教村里老书记,了解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历史和背后的故事。

  王文强的无人机镜头成了“流量密码”。他用运镜技巧让画面从银铜器的细微纹路,一下子切换到整个产业园,甚至阳坡村的全景。全村有80多户人家都在从事这一非遗技艺的传承,有的院落里能看到堆放的铜片、银条,有的飘出錾刻的叮当声,有的正晒着刚制好的成品。“网友说‘原来这村子是真正的非遗博物馆’,那天直播完,就有人说要来参观。”王文强翻着手机里的航拍视频,眼里闪着光。

  阳坡村的银铜器手艺,面临着“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无奈。鲁沙尔镇阳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韩发啟对此深有体会。去年他试着直播,拿着铜锅对着镜头只会说工艺和故事,不会上链接,不会普通话。“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们会用‘小黄车’,会剪短视频,还教我们说‘家人们’,你看这些小视频和航拍画面,都是年轻人带起来的。”韩发啟指着手机里的直播回放,笑得合不拢嘴。

  年轻人带来的不只是流量,还有对产业的新思考。青海湟匠人传统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马世杰说,团队外出学习后引入机械化生产,让铜锅的铆钉、底座等简单部件由机器完成,主体雕刻仍保留手工。如今公司每天营业额稳定在3000至4000元,遇上节假日能破万,不少省内顾客看完直播,直接开车到厂里,点名要直播间里的那只暖锅。

  更深远的改变,产生于团组织的推动。8月11日,在共青团湟中区委指导下,青海湟匠人传统文化有限公司成立青海省首个网络直播行业团支部。“我们想把有情怀的青年主播聚起来,让直播间成为非遗传承的新阵地。”共青团西宁市湟中区委干部白婧说,团支部成立后,青年主播们让老匠人走进镜头,现场演示“一锤一錾”的绝技,评论区里甚至出现“太震撼了”“想拜师”的留言。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早在2011年就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过去,这门手艺,面临着年轻人不愿学的困境。“现在不一样了,有年轻人来问‘收不收学徒’。”韩发啟说,直播让年轻人看到了老手艺的价值,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更是能走进现代生活的商品,能安身立命的本事。

  夕阳西下,产业园的直播结束了。马庆军收起手机,看到韩发啟还在给线上的顾客介绍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那些带着手工匠人体温的银铜器,正从这座村庄出发,去往全国各地的餐桌、博古架,带着青年们的热忱和老匠人的坚守,在数字时代里,成为生动的文化符号。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