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被两缕烟火串起了昼夜。
这烟火气里,有摊主们为生活奔忙的脚步,有消费者挑拣物品的身影,也藏着城市治理者用智慧平衡“繁荣”与“秩序”的巧思。烟火气背后的地摊经济托着普通人的生计,暖着一座城的日常,更在叫卖声与规矩间,写满了民生的鲜活与治理的温度。
现场直击 两重烟火里的生计与暖意
8月13日9时许,西宁五一路早市已是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上百个摊位沿街道两侧排开,果蔬生鲜、日用百货一应俱全。
“新鲜的莲蓬两个10元,莲子又脆又甜!”果蔬区一角,50岁的唐军站在小推车前叫卖。车上的莲蓬个个饱满,颜色翠绿,还带着清晨的露水。这段时间正是莲蓬成熟的时节,唐军从湖北进货,专为早市的客流而来。“早上来买蔬菜水果的人多,生意好做些。这边早市一结束,我就得赶紧收拾,为夜市做准备。”唐军笑着说。
唐军所说的夜市,位于距离这里几公里外的大新街。每天傍晚,大新街夜市的灯光次第亮起,接过了城市烟火的接力棒。小吃摊位间,60岁的郭纳妮站在铁板前揉着面。她的摊位不大,案板上摆着一个个撒着香豆粉的面团。“在家待着闲得慌,手脚还利索,不如出来摆个摊。”她手腕一转,面团搓成条、擀成薄饼,往铁板上一放,“滋啦”一声,香气便引来了游客。“‘狗浇尿’饼没听过,闻着真香,要两个!”郭纳妮应着,手里的活没停。“现在有了固定摊位,旅游季游客多,生意不错。”她说。
无论是五一路早市还是大新街夜市,这些摊点都像一个支点,既撑起了家庭的收入来源,也让城市增添了接地气的生活气息。城管部门划定的限时经营区里,摊主们不再“打游击”,固定的摊位给了他们安稳经营的底气,也让市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
数据解码 地摊经济催生民生就业“新引擎”
西宁各大早市与夜市的热闹,都藏着就业市场的“隐形底盘”。
为掌握西宁四区地摊经济发展态势和地摊经济促进灵活就业的实效,国家统计局西宁调查队于近日开展了专项调研。调查数据显示,61.9%的地摊从业者为35岁至55岁的群体,地摊经营是他们的重要谋生手段。其中,六成的地摊从业者为全职经营者,近三成的地摊从业者为兼职经营者。兼职人员从事地摊经营的主要原因是主业工作时间短,空闲时间较多,也有人因为主业收入不足以应对家庭开支,需要地摊收入补充。
地摊经营类型呈现“刚需主导”格局。64.3%的地摊经营户分布在西宁各城区早市、夜市和固定集市。31%的从业者从事餐饮小吃饮品类经营,32.1%的地摊从业者销售果蔬生鲜,两类刚需业态合计占比63.1%。74.2%的消费者表示在地摊购买过小吃,65%的消费者购买过果蔬生鲜。经营类型分布与消费者需求高度契合,形成供需匹配的高便捷与低消费共存的消费生态。
市民消费习惯呈现“高频小额”倾向。数据显示,43.3%的消费者每月偶尔会在地摊消费,25%的消费者每周消费1次至2次。单次消费区间在20元至50元的占比最高为47.5%,这种消费节奏与地摊经济的便利性直接相关。69.2%的消费者因“方便快捷”选择地摊消费,65.8%的消费者更看重“价格便宜”,36.7%的消费者更愿意“支持本地经济”而选择地摊消费。
治理创新 烟火气里的秩序密码
从特色小吃到民族手工艺品,地摊上的吆喝声里藏着无数普通人的生计与希望。而市场“有序热闹”的背后,是治理方式的悄然转变。数据显示,消费者在地摊消费体验中,对价格及地摊商品质量给出“双满意”的评价,这也体现出地摊经济逐步规范化、有序化的良性发展势头。
今年以来,西宁各区城管部门正用创新举措,让“烟火气”与“秩序感”共生。城中区在背街小巷、居民聚集区设立便民服务点,围绕环境卫生、垃圾分类、噪声污染开展常态检查。城西区在力盟商圈试点流动摊贩临时摊位,通过签订规范摆摊设点承诺书,让摊主增强“自治”意识,做到“人走地净”。城东区允许新千美食街等特色街区的餐饮门店限时开展店外经营,惠及近300家门店,兼顾“繁荣”与“市容”。城北区推行“自治共管”机制,由摊主自主推选管理者维护秩序和卫生,实现从“被动管理”到“主动规范”的转变。
这些创新举措推动西宁的地摊经济从“烟火气”向“治理力”跃升。在早市与夜市两缕烟火串起的昼夜之间,普通人的生计有了托举,城市的温度有了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