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察汗乌苏河治理工程现场,机器轰鸣声中,牧民才让扎西正专注地操控着搅拌机,混凝土在他熟练的操作下翻涌。谁能想到,这个曾经靠低保度日的汉子,如今不仅掌握了混凝土施工技能,更在钢筋水泥间浇筑出幸福生活的崭新模样。
才让扎西的转变,是都兰县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推动理论成果落地见效的生动写照。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都兰县坚持将学习教育与民生实际深度融合,以“清风入户”行动践行“四下基层”制度,领导干部主动走进百姓家中,面对面宣讲政策、倾听诉求,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将“考卷”写在民生一线,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惠民利民的实际行动。
针对农牧民长期面临的“挣钱顾家难两全”困境,都兰县创新推出精细化、动态化的就业服务。与以往粗放式岗位供给不同,此次聚焦脱贫户等重点群体,逐户摸排劳动力技能特长、就业意愿,建立动态管理台账。通过“需求清单”精准对接本地工程、养殖等产业的“供给清单”,依托“对接清单”实现岗位精准匹配,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
才让扎西一家便是受益者之一,政府搭建的精准用工平台,为他匹配到察汗乌苏河治理工程的工作;万只藏羊生态养殖基地的建成,提供了标准化养殖场地,让他的妻子能独立照料羊群。“以前放牧一年收入才3万多,现在我在工地务工,媳妇在家养羊,两头都不耽误,每月收入稳稳超过5000元。”谈及生活变化,才让扎西笑容满面。
在察汗乌苏河治理工程中,都兰县将项目建设与促进就业深度融合,工程吸纳179名本地工人参与施工。随着混凝土堤坝节节升高,716万元劳务报酬也实实在在装进了乡亲们的口袋。工程队队长激动地说:“这个工程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既保障了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让钱包鼓了起来,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为了让这份幸福持续升温,都兰县各职能部门主动靠前服务,化身“就业红娘”,在项目落地与民生保障之间架起了坚实桥梁。74个政府投资项目,带动1906名本地劳动力增收;511台本地工程机械实现增收853.36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项目建设+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更是政府对为民谋福的坚定承诺。
都兰县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此。为破解零散务工不稳定、增收渠道单一的难题,都兰县创新推出“双库三清单”机制,成立了30余个劳务合作社,将零散务工人员“化零为整”,极大提升了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就业议价能力。
县域农牧民劳动力资源“人才库”与本地工程机械设备“资源库”成功建立,以“需求清单、供给清单、对接清单”为支点,构建起“项目用工-技能供给-岗位匹配”的高效闭环,全县12个部门协同发力,20场招聘会开进乡镇村落,3467条岗位信息直达农牧民手中。
光有岗位还不够,得让群众端稳“饭碗”。都兰县打出“技能培训+精准就业”的组合拳,针对枸杞剪枝、农机驾驶等本地产业急需工种,分批次开展5期定制化培训,超700人次参训,101人顺利实现稳定就业。
政策的暖阳,始终照拂着最需要温暖的角落。234名脱贫人口、103名易地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4个公益性岗位每月1500元的工资保障,为困难群众撑起了“避风港”。从合作社统一结算工资,到公益性岗位托底,一条“项目建设-就业增收-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链,稳稳托起了群众的幸福生活。
如今的都兰,草原上的羊群与工地上的安全帽相映成趣,机器轰鸣与牧歌悠扬交织共鸣。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随时能听见爽朗的笑声。这是学习教育成果落地生根的生动模样,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高原上的鲜活实践。随着一个个重大项目持续推进,农牧民手中的“新饭碗”,必将端得更稳、更实,而都兰县也将继续以实干为笔,在高原大地上书写更多温暖人心的民生篇章。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