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茶叶罐捻起一撮茶叶,放在已经冲洗好的茶杯,再将热水从高处注入茶壶。随着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茶汤逐渐变成漂亮的红褐色。再将茶汤倒入公道杯,分给家人……这是西宁市湟源县东峡乡灰条口村村民最享受的时刻。“这是我们自己生产的茶叶,很香!”村民朱保花说。
“棠梨茶陪伴了村里几辈人,不仅是我们的生活茶,现在还是致富茶。”灰条口村村委会主任、湟源石寨小江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文洲说。
时间回转到2017年7月,湟源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在东峡乡灰条口村调研时,指着山间的灌木问当时已经是村“两委”工作人员的赵文洲:“这是什么树?”
“棠梨,学名花叶海棠。老一辈人摘叶子用土法子加工当茶喝。”赵文洲答道。
“不妨在这海棠叶上做文章,依托湟源峡的天然林木资源,发展茶产业。”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这个建议像一束光照进这个沉寂的村庄。彼时的灰条口村发展薄弱,守着上万亩天然林,村民却苦无出路,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出路在何方?”这是赵文洲心头萦绕着的难题。或许,这棠梨叶子真能走出一条路。
2018年,“土办法”上马。春末夏初,赵文洲动员家人和村妇联主任王洪珍上山采叶,“制茶游击队”就此组建。
然而,缺乏经验,采摘的老叶子炒制后焦黄发苦,汤色浑浊。“最主要的是缺技术”,赵文洲的女儿赵芳芬说:“虽然失败,但我们有了方向。”
2019年,东风终于吹来。借助东西部协作机制,经南京市六合区牵线,灰条口村从南京市平山茶场请来四位制茶专家指导。
晨光熹微,南京专家刘正清俯身树丛,指尖轻抬王洪珍手腕指导:“采一芽二叶,指尖发力!”
有了科学的指导,最适合制成茶叶的鲜叶纷纷落入村民带来的坛罐,也开启了茶叶致富的新路。
鲜叶被带回村里,一处打扫干净的闲置校舍成了新“战场”,设备依旧是那口大铁锅和铁锹。铁锅青烟袅袅。刘正清快速翻炒鲜叶:“温度上来了,杀青要快!”新加入的村民李兰、朱保花等围在一旁学习。新当选的党支部书记赵文洲紧盯动作,豁然开朗:“叶子卷起来才够火候!”
王洪珍带妇女们在案板上揉捻茶叶。刘正清捻茶轻嗅,将茶坯铺上草席:“渥堆发酵是红茶的灵魂,温湿度要控制好。”手机温控仪的蓝光映亮了村民好奇的眼睛。
从土法失败到专家赋能,灰条口村的粮农们用汗水成功研制出了红茶。
“湟源棠梨茶是高原生态的馈赠!”刘正清感叹,“花叶海棠嫩叶茶多酚含量比平原茶高30%,经江南工艺淬炼,汤色透亮、回甘清冽,还兼具防辐射功效。”
这一年,依靠简陋工具做小批量试制,全村产出20公斤茶,村集体收入4万元。虽不多,却让村民首次尝到“叶子变票子”的甜头。
随后的检测报告印证了他的话。灰条口村真正从一片海棠叶中找到了清晰的发展方向。
2020年到2024年,灰条口村的海棠叶迎来破茧成蝶的蜕变期。
茶香氤氲,赵文洲思考更深:如何让这抹高原绿意化作富民强村的永续动能?整合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和省级财政扶持资金,成立专业公司市场化运作,成了关键。
2020年8月,“湟源石寨小江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灰条口村扎根。180万元资金投入,催生了从“制茶游击队”到现代化企业的蝶变。灰条口村的茶叶生产线逐步完善,茶叶年产量跃升至100公斤。截至2024年,累计收入达21万元。除棠梨茶外,村里还计划开发金露梅茶、沙棘叶茶,丰富“高原味道”。
“以前炒茶全靠手,火候不好就白费。”操作着崭新设备的朱保花感慨,“现在机器标准化生产,采摘要‘两叶一芽’,杀青温度卡得准,产量一年比一年稳!”
“我在厂里采茶、包装,一月能挣4000多元,茶产业肯定越来越好!”李兰算着账,“去年光茶叶收入,村集体就突破10万元,以前想都不敢想!”
如今,湟水河南岸的灰条口村山峦叠翠,林木覆盖率超80%。昔日的“棠梨野叶”,成了响当当的“金名片”。品着村里的致富茶,赵文洲骄傲地说:“从闲置校舍的小作坊,到乡村振兴大产业,灰条口村的棠梨茶,正带着村民们奔向好日子。”说话间,热气升腾在高原的绿水青山间,茶叶的香韵越飘越远。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