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园是西宁市的老公园,虽然公园越来越美了,但是由于建设年限长久,有些设备老化、设施破损,再加上游客投诉平台缺失,日常反映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这是游客对人民公园在管理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市区内的部分“老牌”公园存在管理短板,这一直是西宁市公园建设的一大难题。为彻底解决这些顽疾,实现高效、精准、精细化管理,市林草部门以“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创新工作为牵引,主动借鉴学习兄弟城市治理经验,探索建立公园信息化平台,为全市公园管理寻出了一条新路径。
先行先试,3座公园数字化管理
走进西宁人民公园,记者看到,环卫、安保等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眼下除了做好各自岗位工作外,拍照、打卡也成为他们的日常工作之一。上传工作照片、做到留痕,不仅履行好区域内网格员责任,而且也让公园管理实现了“掌上管理”。
为了探索这条数字化管理路径,去年西宁市依托高原森林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公园服务标准化示范与推广项目,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市区公园(绿地)以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按照“标准引领、试点先行、全面推广”的工作思路,编制出台了“能感知、有温度、见效果”的服务标准体系规范,实现公园管理的数字化、扁平化。
记者采访市公园管理服务中心了解到,公园信息化平台是对公园各项业务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公园管理很大程度上简化管理流程,减少人力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目前,我们通过微信端口建立了人民公园等3座公园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工作人员可通过微信小程序,线上实现管理和调度。”公园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明东告诉记者。
一个平台实现管理精细化
“我家离人民公园很近,每天去公园散步休闲,我们享受到了‘家门口’的绿色福利。如今,园内的卫生环境整洁、破旧设备也能及时得到更换,游客游园感受也更好。”“最近我留意到,公园里几乎没有枯树死草,养护的工作人员能及时更换和补种,我们城市的公园管理越来越精细了……”公园实现高效管理,收获了广大市民的良好感受和点赞。
自西宁市先行先试,对人民公园等3个公园实施标准化管理以来,通过平台作用,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标准化、精细化水平。
记者采访了解到,平台通过实行“网格工作法”,按照“方便管理、界定清晰、快速响应”原则,各公园单位全面划分网格分工,定人定责,按片区分工,明确作业班组、作业时间、巡查频次等。同时,通过系统下发的任务明确所辖绿地每日巡查要素,强调绿地养护、环境卫生、安全秩序等要求。除了制定一套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在养护方面,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兼顾植物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打造“乔灌花草搭配、高低错落有致”园林景观,实施“一地一策”精细养护。
“高原森林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下的公园服务标准化示范与推广,将各个公园的设备、资源、业务系统联系在一起,提升了公园整体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使各种资源、信息等能够在不同需求之间有效地组织与协同,减少问题处置的时间跨度,加强了公园的闭环管理,在建设智慧公园的过程中,将数字化与精细化有效结合,最大限度便民、利民、惠民,增强了广大群众享受绿色福利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