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聚焦民生

【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我们生活在最幸福的时代里”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刘法营 张富英    发布时间:2023-03-24 10:37    编辑:朱月琴         

  

  朱宏强和妻子在大棚里劳作。摄影:张富英

  岁月不负追梦人,又是一年春忙时。3月21日,走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东山村的蔬菜种植大棚里,绿油油的种苗生长茂盛,村民们忙碌翻耕的身影穿梭其中,入眼尽是希望和生机……

  走进村里,村头巷尾各种小汽车有序停放,一字排开,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一直延伸到村外,不时车辆穿梭,人来人往。

  在村民朱宏强家里,一栋二层砖混结构的小楼房映入眼帘,楼房旁边是一栋蔬菜温室大棚,大棚内朱宏强和妻子吴花卓正在除草、浇水,不时说说笑笑,憧憬着增收的希望,小油菜、萝卜、西红柿等蔬菜长势喜人,一阵阵芬芳的泥土气息和蔬菜的清香扑鼻而来。

  近年来,德令哈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首位,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精心打造让老百姓放心的“菜篮子”工程,积极带领菜农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发展设施农业,让老百姓的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

  47岁的村民朱宏强站在棚内,黝黑的脸上挂着汗珠。从曾经的贫困户到如今过上富足的小日子,朱宏强靠的,就是国家的好政策和蔬菜大棚。说起这几年的好政策和家庭的新变化时,朱宏强有着说不完的话,来到东山村,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他家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住的楼房享受到了国家的补助,去年10月份还给楼房免费贴上了保温层,村上免费补缴了一家五口人的医疗金,三个女儿上学都是免费,每年都能享受到州总工会、州民政局的各种补助……他打心里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觉自己生活在最幸福的时代里。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是产业振兴的终极目标。如今,伴随一项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落地,奔赴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东山村的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些蔬菜不到10天就可以销售了,下一茬打算种点辣椒、茄子、人参果之类的果蔬,这几天温度合适,要及时疏松地膜上板结的沙土,尽快放苗。”吴花卓高兴地说。

  鼓励村民大力发展种植业,是东山村根植于县域,以村里的农村特色资源为依托,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稳步推动产业振兴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鲜活实践。

  去年10月份,东山村委会与德令哈市农牧和乡村振兴局积极协商,争取了2022年设施农业旧棚改造项目,帮助种植户解决了棉被、棚膜、骨架、草帘等温室大棚的原材料并对墙体进行了整体维修,东山村村民们的种植积极性马上就提升了起来。吴花卓家的温室大棚就是那时候经过改造的,她说:“以前我们大棚的设施比较落后,大棚棚膜破损,骨架不同程度弯曲,灌溉设施陈旧,影响蔬菜正常种植的现状,一年只能在春夏季节才能种点蔬菜,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大棚的保温设施落后,棚内温度偏低,好多蔬菜种不好、种不活,无意中为增加收入打了折扣。这次蔬菜大棚的升级改造,政府真是给我们雪中送炭,农民需要什么,政府就帮助什么,真是我们老百姓心中的‘贴心人’。”

  眼下,看着温室大棚里生长茂盛的各类果蔬,吴花卓打心底里高兴,心里盘算着把大棚里的果蔬种好,多增加家里的收入。

  自从有了温室大棚,家里的收入稳定了,生活质量提升了,不仅鼓起小腰包,还学到了种菜的新技术,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种植蔬菜大棚不仅成了朱宏强家实现脱贫致富的稳定产业,也在他心中埋下了“实现致富梦的种子”,勤劳的双手撒下的不只是种子,还有他们一家期待新生活的希望。

  如今,东山村的大棚种植户们在一起聊天时,讨论最多、挂在嘴边的都是果蔬的种植技术经验和产量,从不会种植、效益低,转变为种植技术娴熟,经济效益逐年攀升。虽然忙些累些,但只要增加收入,大家忙得开心。

  在采访中得知,为了改变现状,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朱宏强2006年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李二堡镇松山村搬迁到东山村。“我们老家在民和的山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靠天吃饭,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很拮据。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我们不远千里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德令哈,这几年通过政府的大力帮扶和自己的努力,我们的小日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我们也住上了做饭不用柴、冬天不用炉子也能取暖的楼房,以前从不敢想象的日子,现在天天过,我相信只要努力奋斗,就会过上更好的生活。”朱宏强说。

  “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这八个字是朱宏强和妻子吴花卓努力开创新生活的信念,对于未来他们一家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自己将继续努力,辛勤耕耘更幸福的生活,不辜负党的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