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民生实事

筑牢平安基石 为群众幸福“加码”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郑思哲    发布时间:2023-03-14 09:05    编辑:张启杰         

  平安,是每个人心中最质朴的夙愿。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

  “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正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这一最朴素愿望的最好回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聚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始终坚持把平安建设作为治青理政的重中之重,以现代化的治理理念、方式、手段,创新做好地方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良好、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定各项工作,在青海大地上书写一份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亮丽答卷。

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摄影:李娜 魏雅琪

  强化基层治理 筑牢平安“底座”

  3月7日,西宁市兴胜巷社区“红袖标”网格员在巡查中发现,兴胜巷12号院有人在私装地锁,围观的居民意见很大。为杜绝矛盾升级,消除安全隐患,社区党委及时协调组织街道城管、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物业及小区业主代表召开“议事协商会”,最终经过协商达成由物业统一规范管理车辆进出小区及停放等相关事宜,第一时间清除了私装的地锁,消除了安全隐患。

  而这,只是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街道近些年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的一个缩影。全国人大代表刘小蓉表示,近年来,兴海路街道聚焦基层社会综合治理重点,积极借鉴“枫桥经验”,突出增强党建引领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创新推出“党建+治理”“治理+创建”“联动+”“一体化”工作法,全面构建“和谐、稳定、发展、平安、幸福”的“绿色家园”,取得良好成效。

  在推进平安青海建设进程中,我省坚持分类分层扎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平安青海整体成色,走出了一条城区、农村、牧区三种类型,市州、县市区、乡镇、村社区社会治理四个层级的青海特色治理模式,形成了层级分明、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结合自身工作,刘小蓉对此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表示,加强平安青海建设,要聚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关键性要素。“建议提升党建引领的针对性,不断完善‘三级一想一抓’责任体系,充分利用街道党建服务阵地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力筑牢思想安全防线。完善平安创建智能系统,加强‘雪亮工程’建设,建立企业、学校、物业、综治、网格员、‘红袖标’志愿者‘线上+线下’联防联控体系。增强平安创建的有效性,利用平安创建联防联控队伍,加大校园周边、辖区监控死角、公租及廉租房等重点区域的巡逻力度及频次,发挥好‘预警机制’作用。探索构建小区党支部、物业公司、网格员、楼院(栋)长、热心居民‘五联共创’办法,解决好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激发全民参与平安创建的热情,确保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平安‘保障网’,确保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难事烦事不出街道。”

开展消防演练筑牢安全防线。摄影:李娜 魏雅琪

  延伸法治“触角” 提升平安保障

  “法者,治之端也。”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

  作为一名律师,对于近些年我省法治青海建设的成效,全国政协委员马海军感触颇多:“在近些年的平安青海法治青海建设过程当中,法律工作人员参与地方立法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增强,并在地方法治政府建设过程当中,探索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地方实践。作为律师的主要服务领域,在完成案件代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基础之上,开始更多参与多元解纷,溯源化解等方面的工作,并且作用显现的越来越多,在社会治理层面的参与度也越来越深,在法律宣传方面也始终在积极发挥生力军的作用。此外,法律工作者也正在逐渐成为行政执法领域越来越重要的专业辅助力量。”

  青海注重发挥法治在推进社会治理、建设平安青海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把法治方式贯穿平安青海建设全过程。近年来,重点围绕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民生改善、疫情防控、社会治理等领域强化制度供给,审查批准了涉及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全域旅游、义务教育、美丽乡村建设等一批体现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法律条例,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法治政府建设离不开广大法律工作者的全面参与和深度合作。对此,马海军表示:“应积极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资源,发挥法治专长,围绕群众需求做好公共法律服务,进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律工作者应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搭建律师服务平台,引导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法律援助、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等工作,进一步提升‘法治政府建设’参与度。同时,应进一步强化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守法、用法’‘遇事找法’的法治氛围,引导群众参与到法治实践中,多方合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全方位落实安保工作为赛事保驾护航。摄影:李娜 魏雅琪

  加强民族团结 夯实平安“根基”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元文化共融,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平安青海建设的根基;同时,平安青海亦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有力推手,更是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力保障。

  “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是具有牵引性的工作,同时又是具有嵌入性的工作,是平安青海建设有机组成部分。为此,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为推动青海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被誉为‘聚心工程’。”全国政协委员鄂崇荣对于民族团结工作在平安青海建设中产生的积极作用有着深刻认识。他表示,近年来,青海坚持所有发展赋予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不断推进“民族团结+”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有效解决各族群众多方面需求,所有市州和80%以上的县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有力助推了平安青海建设高质量发展。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坚持区域协作打造治理新格局,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被纳入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全国试点,海北藏族自治州创新人民调解工作筑牢第一道防线,黄南藏族自治州“一核三治”社会治理模式荣获全省改革创新奖,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探索牧长制社会治理新模式,玉树藏族自治州持续探索深化“村寺并联”治理模式……这些因地制宜的社会治理手段即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有益尝试,更是以法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有效抓手。

  鄂崇荣认为,要想平安青海建设向纵深推进,就需要精准把握共创共建共享发展理念,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增点、延链、扩面,推动创建与治理工作互促发展、互推提升。因此,他建议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再细化、再具体、再深入,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有序有效适宜的社会治理体系,引导各族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既为平安青海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也让每一名群众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的带动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