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公共服务 / 公用事业 / 园林绿化

西宁:湿地面积10年增长87.59公顷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6-18 12:16    编辑: 许娜         

  6月16日,西宁市召开“西宁这十年”首场新闻发布会,西宁市相关部门介绍了十年来西宁在生态保护、生态绿化建设、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治理以及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方面的改革举措与成效。

  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到90.4%

  十年来,西宁市坚持空气质量和声环境质量同步推进,空气质量整体优良率由2013年的60.5%提升到2021年的90.4%,大气环境质量连续7年位居西北省会前列。全方位排查整治城区内工业、交通、建筑施工、生活、经营性等噪声污染,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全市声环境功能区昼、夜间达标率分别为90%、88.3%。

  狠抓水污染溯源治理,对全市1693个入河排口逐一监测溯源,成功争取湟水流域(西宁段)水环境综合治理入选国家第一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2019年起连续3年水质达到III类,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率、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双100%”。

  完成祁连山南麓西宁市13处图斑矿山环境生态恢复验收,将59家重点企业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实施减排项目283项。大力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廊道及水源涵养等重大项目,完成14条河、20条沟道综合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自然岸线46公里,形成95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

  深度推进西宁半干旱缺水型海绵城市建设,完成21.6平方公里海绵城市试点区打造。初步打造由海湖、宁湖、北川湿地公园组成的508.7公顷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全市湿地面积增长87.59公顷,湿地率从47.5%提高到64.67%。

  新建公园16个,建成街头绿地184处

  十年来,西宁市进入了生态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完成国土绿化501.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8%提高到36.5%;新增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1.93万亩,新建公园16个,建成街头绿地184处、新改建道路绿化178条,提升改造单位庭院绿化695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7.1%增长到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9.5平方米增长到13平方米。

  在全省率先推进林(草)长制,健全四级管理体系,全市1518名林(草)长、4047名林草管护员实现网格化管理。“技防”水平有效提高,连续35年无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事故发生,连续19年无重大林草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全面构建更加稳定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成果得到有效保护。积极推进林草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总产值实现由2013年底的0.5亿元到2021年底13.74亿元的稳步增长。

  实施水利工程1012项

  累计落实水利投资181亿元,实施水利工程1012项,为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提供了坚强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实施引大济湟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调引大通河水3.04亿立方(相当于3800个人民公园的水量);新建大华、西纳川、大河滩水库,谋划南部应急水源工程,增加供水能力2.5亿立方。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328处,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水质达标率、供水保证率“四个”100%。

  2021年全市用水总量为5.29亿立方,成功创建省级节水型城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余平方公里,治理河道117.8公里,昔日水土流失严重、极大影响乡村环境和出行等问题得到根治。投资75.37亿元,完成13类42项具有高原特色、集水生态修复和水文化展示为一体的重点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构建“2+6+N”的河湖长制闭环管理模式,将75条河流、23座水库、96座涝池、18处万亩灌区等涉水区域纳入河湖长制管理范围,实现了涉水区域全覆盖。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

  推动实施西宁湟水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全市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落实“一核两轴、两屏三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西宁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科学优化布局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统筹划定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取得阶段性成果。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从严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或改变耕地用途行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确保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勘查开采区不设置矿业权,严厉打击无证开采、越界开采及破坏性开采矿产资源违法违规行为。

  实施北山特大地质灾害危险区综合整治、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煤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城中区南川东路滑坡灾害治理等地质灾害防治项目30余项,推动实施11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有序推进10处砂石资源采矿权整合优化,建成绿色矿山9家,在册生产矿山绿色矿山建设全覆盖。(范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