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民生实事

兴海,高质量发展的“一面”与“多面”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8-18 09:53    编辑: 马燕燕         

  牧草丰收。秦俞东 摄

  青稞机械化脱粒。诺金才让 摄

  机械化收割。夸兴才让 摄

  有机肥产品装袋打包。李金仓 摄

  绿色、有机,一定是青海高原农牧业发展最诱人的标签,而如何依托“高原绿色有机”优势,构筑起各具特色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新格局,则是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各地有各地的策略。

  地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兴海县,在坚持生态保护理念的基础上,把产业放在第一位,不断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让产业成为不变的“一面”,围绕产业布局推动绿色发展,多措并举,在有机肥产业、良种良法推广应用、种养结合的循环发展等方面力促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多面”共进,以现代生态农牧业为主导的市场化、标准化、专业化绿色产业形态基本形成。

  有机肥产业——

  助力农牧业绿色发展、农牧民致富增收

  “全县有近40个牧业村,我们有机肥厂几乎收购了一半牧业村的羊板粪。”走进兴海县河卡镇灯塔村楠迦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厂区,厂长旦正加一见到我们,便颇有些自豪地介绍。

  楠迦公司生产的有机肥以羊板粪为原料,用先进的发酵设备和发酵技术,变废为宝。

  “我们的肥料往外出售1吨卖到1000元至1200元,供不应求。”

  羊粪是牧区最常见的燃料,但长时间沉积在羊圈,板结后成了无法处理的废物,对草原生态、水质和牧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原来我们的羊粪堆到羊圈没有办法处理,不是烧掉,就是再建新圈。而通过回收利用,制作成肥效长、精纯度高的有机肥料,变废为宝。现在的羊板粪值钱了,收购1吨的价格由35元涨到了现在1吨近80元。我们去牧民家把羊粪拉掉,清理掩埋垃圾,改造羊棚,既保护了环境,还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对于羊板粪今昔的变化,董事长加毛太有些感慨。

  利用丰富的牛羊板粪资源,依托天然无污染环境优势,楠迦公司自主研发了畜禽粪便高温无害化处理的发酵技术和发酵设备,解决了海拔高、气温低,有机肥发酵时间长、发酵困难的难题,打破传统堆肥法,实现了生产工业化,填补了我省空白,并获得专利。

  “这是夏天用的自然发酵池,一次可以发酵3000吨,我们有两个发酵池,可以发酵6000多吨,5-7天就可以完成。冬天用发酵罐电加热发酵,两天就可以完成。”站在车间外的发酵池旁,旦正加介绍。

  通过和省牧科院、青海大学合作,楠迦公司研制出各类适合市场的有机肥品种,获得了欧盟认证,被评为“中国现代农资放心品牌”。

  为规模化发展,楠迦公司在贵南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和祁连县建立了有机肥生产基地,年生产有机肥20万吨。

  公司主要以村集体经济入股和牧民入股参与经营、吸纳贫困户就业和收购羊板粪的方式,带动牧民脱贫增收,累计带动贫困户2000户、8000人收益,其中2017年以来带动建档立卡户1316户5262人,平均每户年增加收入2560元,提供50个就业岗位。

  牧民羊本加和妻子都是公司的老员工,夫妻俩每个月的收入都在1万元钱以上。“我们都特别感谢政府和企业的帮扶,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羊本加说。

  “从厂长到技术工人,公司培养的都是本地的贫困农牧民,公司一对一、手把手教我们技术,现在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农牧民都已成为公司的骨干,大家都很有积极性。”旦正加感激道。

  “乡村振兴,主要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了一切问题才会迎刃而解。我们集中扶持做大做强农牧业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上的带动作用,凝聚人心,带动贫困户通过产业造血脱贫致富。目前,兴海县以可可西里肉业、楠迦有机肥等龙头企业为主导、以基地为纽带、以农牧户为基础的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基本建立。”兴海县副县长托买表示。

  良种良法——

  现代农牧业绿色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看,这地是去年我们做了冬灌的,长势多好,今年虽然有些旱情,但冬灌能有效缓解旱情造成的损失。我们还做了深松,深度可以达到30厘米左右,缓解了土壤板结,比常规犁地多了30%以上的蓄水能力,相当于地下有个小水库……”

  7月的兴海县河卡镇五一村,灿烂的阳光下,盛花期的油菜花开得热烈奔放。在诺金种植业专业合作社油菜种植基地,理事长闹尖才让兴致勃勃地介绍着他的种田经。

  借全省牧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契机,利用自身耕地面积广的优势,诺金种植专业合作社将社员入股的土地,规模化种植适宜生长的青稞、油菜、燕麦等高原特色农作物和饲草料。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积极参与到种植队伍中,种植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青稞种植我们选用了昆仑14号和昆仑15号,这是我们经过实验选择的品种。这两个品种的好处是生育期短,成熟的时候抗倒伏,风吹也不掉穗头,产量高。”闹尖才让是种田能手,深深懂得农业生产中良种、良法的重要性。

  在政府和农牧部门的支持帮助下,选择优质品种,科学种田,让闹尖才让尝到了甜头。2019年至2021年,合作社入股和流转土地10500亩(1亩≈0.067公顷),种植青稞6000亩,产量约2051.55吨,油菜4000亩,产量360吨,燕麦500亩,产量12500捆。年总收入668.49万元。

  “我们从耕种到秋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我们自己有两台拖拉机一台收割机,机械不够用,就和其他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作业,让机械发挥最大的效力。”闹尖才让懂得合作的优势。

  当过村主任的闹尖才让,是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参加高素质农牧民培训的各种证书加起来有一摞。眼界开阔的他,懂技术、理念新、会管理。

  “合作社有建档立卡户有37户,117人,平均分红近8万元,今年收入还会提高。”闹尖才让说。

  在土地上多年的摸爬滚打,让闹尖才让深深认识到,只有规模化种植才能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只有优质才能优价。

  “现在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我们积极响应。我们1万多亩的耕地现在只使用少量的化肥,明年就可以全部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了,真正做到优质优价。”闹尖才让很乐观。

  “兴海县今年有4万亩农田使用有机肥,力争到2025年实现河卡地区有机肥使用面积到达6万亩。利用河卡地区土地连片集中优势,推广种植新品种、新技术,使青稞、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6万亩和4万亩左右。”兴海县农牧和水利局局长扎西尼玛介绍。

  兴海县县长周本加认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战略要求,也为兴海县农牧业绿色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历史机遇,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转变发展理念,创新生产方式,依托草地、耕地两大优势,鼓励农牧民群众加大土地、草场流转力度,以入股形式,实行资源股份量化。积极引导养殖大户、合作社进行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解放部分劳动力到周边城镇进行二三产业生产,增加农牧民收入。”

  目前,兴海县有23个家庭农场、31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流转等方式标准化种植青稞、油菜、蔬菜等5.6万亩,绿色农产品种植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2%以上。以现代生态农牧业为主导的市场化、标准化、专业化绿色产业形态基本形成。

  种养结合——

  农牧业循环发展,综合效益全面提升

  “牛羊入股100%、耕地入股100%、草场入股100%,我们入股率实现了三个100%。”

  通过股份制改造、整合各类生产资源、打破过去单纯按劳力分配旧格局,如今日子蒸蒸日上的兴海强盛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心里越来越踏实。

  “我们把53户186人入社成员的草场、耕地、牲畜等等生产资料全部折股量化,统一股价,进行司法公正,发放股权证书,让社员们吃上了定心丸。合作社分成种植和养殖两个小组,去年,总收益880多万元,净收入达400多万元,年底分红额超过300万元,比全县人均收入多9000多元。”合作社理事长夸兴才让掩饰不住脸上的笑容。

  吃过超载放牧的苦头,如今,按照草地资源和生态保护需求,合作社推行草畜联动,在草场区域内进行合理载畜量的划区分群轮牧,种植饲草,进行舍饲半舍饲养殖,推广高效养殖技术。

  “合作社有生产母羊4000只,是基数,不管一年下多少只羊羔,基数都不增加。后备母羊补充上以后,剩下的全部出栏。冬天所有的羊都要补饲,均衡出栏。”今年37岁的放牧员看本加告诉记者。

  “养殖组下面分七个小组,放牧员都是在放牧、养羊方面有特长、有经验的牧民,是经过大家民主推荐的。去年一年我放牧工资有3万元,还有分红的近7万元,收入很好。”看本加很开心。

  精准把握产业发展要素,合作社调整产业结构,农牧互补,种养结合,由种植粮油作物为主调整为种植饲草为主。种植组今年在入股耕地700亩的基础上,流转耕地9300亩,种植燕麦6000亩,青稞4000亩,全程机械化耕作。

  “合作社有十几台农机,农机手20多个人,都有驾照。农忙的时候我们一个农机手一天能挣600元钱。”合作社的农机手娘格加说。

  小组长索南才让在合作社里负责牲畜饲料和草的分配,他以160只羊、500亩草场入股合作社,去年分红9万多,还不包括各种政策性的补贴。

  “入股合作社后,劳动力解放出来了。以前是一家一个挡羊娃,现在10家20家的羊集中起来,两个放牧员就够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可以到外面去打工,也可以在合作社打工。”索南才让说。

  合作社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种养结合,建设饲料加工厂,加速转移剩余劳动力。社员收益除合作社入股分红以外,还以入合作社打工、外出务工等渠道增收。

  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关系,今年52岁的尕玛措没有外出打工。她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就在合作社做些简单的保洁工作,每个月也有几百元的工资。加上分红和其他收入,日子过得很不错。

  夸兴才让对合作社里颗粒饲料加工设备很满意,这套46万元的设备投入运营后,一天满负荷能生产80吨。

  在他看来,把多余的草料加工成精饲料,可以满足合作社自己养殖的需求,不用再到外面购买,成本可以降到最低,多余的饲料还可以出售,达到利益最大化。

  “秋收以后,我们就可以满负荷生产颗粒饲料了。我们在颗粒饲料里添加了麻渣、玉米、青稞、燕麦草,还有少量的盐,羊很爱吃,主要用于冬季补饲。有了这些饲料,冬季就不用慌了。”夸兴才让告诉记者。

  规模化生产、精细化分工、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种养加一体,强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取得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扎西尼玛认为,“目前合作社成功探索出了草畜联动型、科技支撑型等循环发展新机制、新模式,为全州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鲜活经验。”

  据了解,目前,兴海县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主要经营机制的农牧业组织化程度达到45%以上,“企业+基地+农牧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初步形成,为兴海县现代生态农牧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王玉娟)

  记者微观察

  打造“奶产业”,从“家门口”开始

  每天早上,住在兴海县城的旦增才旦都会到中心奶站来买牛奶或奶制品,“奶站是政府扶持办的,干净卫生,1斤牦牛奶4元钱,1斤新鲜酥油45元钱,在商场要卖80元钱,价钱很公道。”

  和许多从草原来到县城定居的牧民一样,旦增才旦一家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牛奶和奶制品。“有了奶站以后,我们生活方便多了,也得到了很多实惠。”旦增才旦说。

  由于扶贫易地搬迁等民生项目工程的实施,兴海县有2万名左右的农牧民进县城定居。为保障他们的日常需求,县委县政府搭建平台建立了奶站。

  “为把县上的牦牛奶产业扶持起来,政府从销售环节抓起,目前我们多少钱收进来,就多少钱往外销售,每天根据牧民的需要,无偿配送。”奶站负责人尕日昂秀告诉记者。

  “因为交通的原因,牧民们的牛奶不好往外卖,而在县城的很多居民对牛奶以及曲拉、酥油等奶制品的需求很大,于是政府搭建平台,县里所有相关部门合力打造。全县成立了5个奶站,所需的设备和配送员的工资全部由政府扶贫产业资金补贴。一方面保障了县城居民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牧民也有了稳定收入,去年牦牛奶销售额就有近500万元。”兴海县民政局局长才朗东主详细介绍。

  高寒草原孕育了兴海县大量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县委县政府经过认真调研,发现牦牛奶销售对于牧民增收更加明显,是带动牧民脱贫奔小康、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特优产品。

  “很多牧民文化水平低,缺乏劳动技能,出去打工没有优势,而牧区有的是畜牧业,牧民懂的是畜牧业,养殖奶牛轻车熟路。经过宣传、教育、动员、鼓励、培训,许多牧民重新回归养殖,发展奶产业的劲头十足,越来越多的牧民希望通过出售牛奶来增加收入。”兴海县副县长托买表示。

  而发展牦牛奶产业,必须将“有”变成“优”,打造具有优良品质的奶产业品牌,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脂肪14.20%;非脂乳固体9.07%;密度25.85……”在县中心奶站,每天各个分站送来的牛奶,都有清晰完整的档案记录。

  现代化的检测机,可以检测牛奶里的11种成分,蛋白质、PH值、黄曲霉素、三聚氰胺、链霉素等11项指标合格后,奶站才收购,前后要经过三遍检测。

  通俗易懂、用汉藏两种语言编辑的“牦牛奶质量管控要求”宣传册,养殖户人手一册。挤奶工要经过简单培训,挤乳场地也有明确的卫生规定。

  “乡上的4个奶站把牛奶收上之后,送到县上中心奶站。现在5个奶站一天最多的时候能收6500多公斤,再过半个多月,一天能达到1万公斤到1.5万公斤,大的合作社一天能有3000多公斤。以前牧民都用塑料桶装奶,容易变质,现在我们给每户牧民都发了不锈钢的恒温奶桶。如果我们总站发现牦牛奶质量不合格,拒收后,责任由所送的分站承担。”尕日昂秀说。

  在此基础上,为做大做强牦牛奶产业,兴海县与知名乳业企业达成合作,形成了牦牛奶采集、存储、运输、加工一条龙产业化经营体系。

  在兴海县副县长托买看来,依托兴海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奶业全产业链,就要把产业链的主体留在县域,才能更好地带动县域奶产业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列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后,兴海县与项目实施企业青海报业发行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将牦牛奶产业作为电商主打产品,开发多品类电商消费扶贫适销产品,形成了稳定的牛奶配送体系。

  “接下来,我们以南部三乡为主,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巩固提升5个扶贫奶站,年生产牦牛奶1430吨,完善牛奶生产初加工流水线,提升牛奶品质,积极打造兴海县牦牛奶品牌,在扩大内销渠道、打通省内销售渠道的同时,利用线上线下电商平台,拓宽省外销售渠道。”托买表示。

  当前,“牦牛奶产业”已逐渐成为兴海县具有较强带动效应的乡村振兴产业,为推动特色农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王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