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健身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不少市民都愿意到健身房跑跑步、健健身。要去健身就得办理健身卡,可一旦办了卡交了钱,要是想退钱就没那么容易了。市民支女士花了2000多元办理了一张健身卡,随后因种种原因打算退卡,没想到在退卡过程中却遇到了重重阻碍。
支女士的维权路
今年3月,家住西宁市城西区的支女士,花2100元在离家不远的一家健身房办理了会员年卡。刷卡支付后,健身房的工作人员拿出了一份办卡合同让支女士签字,没有仔细阅读,支女士就签上了名字。
办卡后,健身房的工作人员告诉支女士,一个人练是达不到什么效果的,要想科学健身塑形就得请私人教练。
于是,支女士花1970元为自己聘请了一名私人教练,又充值2830元购买了健身教练的效果课,还买了一些教练推销的配合课程的减肥药品。
吃了健身房买的减肥药后,支女士出现了头晕恶心及呕吐的症状。身体恢复后,她找到工作人员要求退卡,却遭到了拒绝。
8月初,支女士来到青海省消费者协会投诉了健身房,但经过消费者协会的调解,支女士和健身房也未能达成一致意见。随后,支女士将健身房起诉到了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法院。
承办这起案件的法官发现,健身房与支女士签订的协议采用格式条款,协议约定的内容明显加重了消费者一方的责任和义务,没有约定健身房的义务和责任。
健身过程中,支女士充值购买的效果课,也是采用之前签订的格式合同,没有对效果课的具体内容作出明确约定。
最后,在法院的调解之下,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扣除支女士已消费的课时后,健身房退还支女士剩余的健身服务费用。
你遇到过健身陷阱吗
“办过健身房的会员卡吗?”“退过卡吗?退成功了吗?”“办卡以后有坚持锻炼吗?”10月16日,记者在力盟步行街采访了几名市民。
“当时是抱着减肥的目的,跟朋友一起办了一家健身房的会员卡,办卡的时候也没签合同。工作人员当时承诺送一个储物柜,可是后面又说送的名额用完了,要花钱购买。”市民王丽说,由于工作忙碌,健身卡就一直在闲置。她想过要退卡,但一想到当初也没有约定协议,健身房肯定不会给自己退。
受访者郑先生表示,自己在小区附近的一家健身房办了卡。虽然办卡时,健身房还在装修,由于离家近,而且有7000元办终身卡的活动,郑先生便花钱办了健身卡。如今快过去两个月了,说好的试营业时间,一改再改,目前健身房仍在装修,郑先生担心自己会因此受损失。
“当时办了一张特惠健身卡,可是那家健身房开了没几个月就搬到了离我家特别远的地方。后来我找到工作人员退卡,他们说不能退卡,只能转卡,转卡的200元手续费得我自己承担。”市民陈雪婷说,想到自己的卡办得便宜,转卡也麻烦,自己就当吃了哑巴亏,没再去过健身房。
法官教你正确维权
城西法院的法官提醒健身爱好者,在办理健身会员卡时,应详细阅读健身房提供的协议,注意口头承诺应落实到书面协议中,并且审查协议是否存在加重消费者的责任、规避健身房责任的内容,理性消费。
消费者在通过POS机刷卡、移动扫码支付服务费用时,注意向商家索要加盖公章或财务章的票据。同时,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购买预付卡,金额较大的更要谨慎,不可贪图高折扣而忽视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如遇健身房违约、违规经营的情形,留存书面证据,及时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投诉,也可以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维权。
除了健身卡,包括美容卡等在内的众多预付卡均可能有陷阱。消费者在购买消费预付卡时,事先一定要详细了解卡的使用范围、期限、功能、退款条件等细节,不可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在办卡前要考察经营者的信誉和经营状况,尽量选择证照齐全、规模大、信誉好、经营时间长的店。(卢晓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