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民生保障

“守门人”和“领路人”“双签约”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8-07-03 09:50    编辑: 马燕燕         

  家住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本科村的周毛身患多种慢性病,常年药不离口,因家中经济困难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去年,他通过家庭医生“双签约”服务,住进了省上的大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住院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而他住院花去的一万多元医疗费用,自己只承担了一千多元。

  贵德县是全国健康扶贫示范县之一。2017年以来,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和村干部的作用,在全省率先实施“双签约”模式,做实做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确保了健康扶贫政策落地见效。全县贫困群众享受到了及时、全程、周到的健康管理服务,更快、更精确的上级专科医生的定点救治服务,全面、便捷的医保报销服务,有效提升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和“满意度”。

  截至目前,贵德县共建立家庭医生团队25个174人,成立村干部签约服务团队122个,签约建档立卡贫困户11767人,并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慢病双签约率100%,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100%,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率达到了91.4%。

  实行家庭医生与贫困户签约,发挥健康服务“守门人”作用

  采取“1+1+1”组合式签约服务模式,遴选乡村医生、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和县级医院专科医生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群众“一对一”签约,按照“因人施策、因病施策”原则,逐户逐人制定个性化签约服务协议,按需提供上门随访、健康评估、健康咨询、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对筛查出的大病、慢病和重病患者,纳入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的保障范围。签约服务团队根据贫困人口健康现状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医疗救治方案,分级实施定点救治(转诊上级治疗、本级治疗、下转康复治疗)。

  实行村干部和贫困户签约,发挥政策保障“领路人”作用

  建立乡村干部政策保障签约服务制度,按照行政村属地管理原则,由乡村干部与辖区内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群众“一对一”签约,提供健康扶贫政策宣讲和医保报销、大病保险、民政救助等代报代办服务,解决群众就医报销问题。要求签约干部详细掌握辖区内每一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发生情况,包括家庭收支、疾病负担、政策补助落实情况。对有转诊就医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帮助联系家庭医师签约团队,协助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补助政策。对家庭无正常劳动力、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的特殊贫困患者,负责报销补偿相关资料手续的具体报送事宜,让贫困患者应享尽享相关补助政策。

  推行“四色”档案管理法,精准管理重点人群

  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签约服务,实行“四色管理法”。对贫困人口健康档案进行精准化管理,将所有贫困人口和一般人群的档案袋子换成档案盒,在盒子上标注患者姓名、村名,并用红、绿、黄、蓝4种颜色区分不同人群。“红色”指患大病的贫困人口,按红色建立健康卡,指定专人管理,按需及时随访;“绿色”是指慢性疾病的贫困人口,按绿色建立健康卡,结合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定期随访;“黄色”是指残疾人贫困户,按黄色建立健康卡,实行定期的上门服务;“蓝色”指一般贫困户和其他人群,按需跟踪服务。通过实施“四色管理法”,医护人员通过色块,可更快速、更直观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便于服务。

  宣传与履约并举,不断提升贫困人群获得感

  全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驻村工作组通过进村入户宣讲、发放宣传物品、制作贫困人口健康卡等形式,加强健康扶贫政策宣传。举办健康扶贫政策培训班,对基层干部、驻村工作组进行健康扶贫政策措施和医保政策集中培训,使基层干部群众对健康扶贫政策知晓率达到95%。发挥“医共体”优势,为群众提供健康保障。积极发挥县医院、县级公卫机构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技术能力优势,规范管理,做好传帮带,做到技术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同时,贵德县医院投资近30万元完善远程会诊系统,开通与8所乡镇卫生院的联通,建立了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形成与基层卫生机构信息互通、互享。通过定期开展专人定点病案讨论、定期查房、知识讲座、远程医疗会诊(重症)等工作,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方便了群众就医,“双向转诊,基层首诊”的格局已逐步形成。(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