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盛为行动不便的老党员“送学上门”宣讲十九大精神。
“现在条件这么好,多亏了党的好政策,也遇上了王昌盛这样为大家着想的村干部,我要高高兴兴地多活几年哩!”冬日,记者走进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寺台村文化广场的时候,今年75岁的张富贵和村里的老人们正在散步、聊天、锻炼身体,心情格外舒畅,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广大村民共同的心声。
干净漂亮的广场上,健身器材、篮球架、乒乓球台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前两年刚建成的文化书屋里各种书籍摆放整齐。放学的孩子们在这里打球、嬉戏,快乐在这里延伸,梦想在这里放飞……
“原来我们住的是土坯房,睡的是土炕,现在村里都修了盖板房、盖了二层楼,电冰箱、太阳能热水器家家都有,村民的生活比起以前好多了,有的人家里还买了小汽车,我感觉,这和城里人的生活差不了多少。”72岁的村民赵雄邦接着说道。
寺台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依靠党的好政策,也因为村里有一个实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的原党支部书记王昌盛。为了全村的经济发展,村民过上好日子,他四处奔波,争取项目和资金,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给村里带来了新气象,让乡亲们共享经济发展的美好成果,虽然刚刚卸任,但党员群众对老书记仍然赞不绝口。
“好项目带动全村人共同发展。”这是王昌盛经常说的一句话,他也是这样做的。今年,为了增加农户收入,王昌盛从农业部门争取到千亩马铃薯订单,由农业部门提供种薯,并统一收购,解决了无处销售的后顾之忧,仅这一项收入,就占到农户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当下,农民们喜获土豆丰收,每户收益增加近千元。
连续几年来,王昌盛还积极到区镇争取危房改造项目资金800万元。截至目前,全村210户农户告别破旧危房,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新房子,家家购置了现代化的家具和电器,群众生活焕然一新。近年来,他积极组织全村剩余劳动力参加区镇的各类就业培训20余次,还积极鼓励他们外出务工。现在全村长年外出务工人员已发展到150余人,季节性短期务工人员80余人,年创劳务收入近100万元。
王昌盛时刻把群众的冷暖记在心上,群众的事儿再小也是大事。村里的“五保户”、孤寡老人是他惦念最多的,平时嘘寒问暖,逢年过节慰问看望,为他们争取危房改造项目和相关的生活补助金,将村里的残疾人、孤寡老人和“五保户”全部纳入了低保。
“王书记真是一个公道的人,给村里最困难的人都放了低保,还时不时去看望他们,有啥好事首先想到的都是这些最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书记谁不喜欢?”党员赵占德对记者说。
走进王昌盛的家里,只见墙上挂满了各种荣誉证书和奖牌,“海东市优秀共产党员”、“平安区优秀老龄工作者”、“平安区优秀共产党员”。这些奖牌见证着一名老党员不忘初心的使命和担当。对于这些荣誉,他只是淡淡地说:“那些本本只是对工作的一种肯定,也是组织对我的信任。百姓的好口碑,就是最好的‘奖状’,我更应该好好地干呀!”
“己不正焉能正人”,王昌盛深知这句话的道理,他将这句古训当作座右铭,时刻警醒。当了村支部书记后,经常会遇到别人给他送些小礼品,请求给予他们危房改造或奖励性住房建设项目以及低保等,他都是婉言拒绝。“公生明,廉生威”,打铁须得自身硬。他常说:“作为一名农村党员干部,必须记住,不该拿的东西不拿,不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去的地方不去。只有我办事公道、公正,老百姓才能信服我,才能凝聚人心。”
在任村支书的时候,王昌盛带头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积极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建立健全村级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强化党务、村务公开。在他的带动下,村级党建工作明显加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发挥。
“以前如果不开党员大会和群众大会,村委会的门一般都是锁着的,现在村委会天天都有人,连礼拜天都有,因为我们村实行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度,这样既方便了办事的群众,也提高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村民们都举双手赞成呢!”村主任赵啓德说。
心里装着老百姓,热爱村庄的一草一木,关注村里点滴变化。在担任村干部28年以来,王昌盛带领群众致力发展经济、造福群众,使一个昔日的落后村一步步走向富裕、走向文明。如今,寺台村的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成了很多村学习的榜样,他多年的心血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赢得了大家的称赞。(罗 珺 韩世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