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有了老人食堂,实话好。”八十多岁的张元祥老人一边吃着手抓羊肉,一边夸赞,“等我们家搬下来了,我中午就有地方吃饭了。”近日,湟源县波航乡泉尔湾村的“党员敬老食堂”开业了,这也是我省首个农村老人食堂。为此,村里请来十位老人吃午饭庆祝。
泉尔湾村的老人食堂设在村民整村易地搬迁的新村小区里,食堂在一楼,方便村里的老人进出。一进门的大厅里放着一张长桌子,对面的墙上挂着电视。张元祥、张世福等十位老人坐在桌子两边,桌子上放着手抓羊肉、煮肉肠、炕洋芋、馒头、油饼等饭菜,老人们一边吃着饭一边看着电视。
“正值十九大召开的喜庆时刻,我们村也迎来了大喜事,村老人食堂开业了,这是我们落实精准扶贫、老有所依的一项实事。”村上的第一书记、省纪委干部翟德锋简短的话语得到了老人们的认可。
张元祥老人说:“娃娃们都打工去了,天黑了才回家。白天就我自己一个人在家,到了中午,熬茶就着馍馍吃上点。这个老人食堂开得好,再过几天等我们搬进新村了,我就可以到食堂吃午饭了。”
“老有所养开创美好生活,扶贫政策惠及百姓人家。”这副对联贴在“党员敬老食堂”门口,道出村上创办老人食堂的宗旨。
“我们走家入户时了解到,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空巢老人’吃饭成了问题,很多老人的中午饭就是开水就馍馍,因此我们在精准扶贫的同时,一直想着怎么让老人感受到扶贫工作带来的实惠,最终决定开设老人食堂。”翟德锋说。
泉尔湾村的老人食堂的建设得到了多方支持,房子是民政部门的老年人服务项目解决的;食堂的装修、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等是省纪委投入4万元解决的;湟源县委组织部也投入2万元,将村食堂打造成“党员敬老食堂”;而食堂两名工作人员,翟德锋也为她们争取到了公益岗位,减少了食堂运营成本。
村上65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只需交1元就能吃三顿饭,早餐牛奶和馍馍、午餐是炒菜和米饭、晚餐是面片或拉面,平均一顿饭0.33元。这么便宜的收费,如何支持食堂正常运营下去呢?
“老人食堂是靠村上的集体产业正常运转的。”翟德锋说,“食堂用的肉都是合作社养殖的,吃的菜也是合作社专供的。”去年,驻村扶贫干部根据村民想发展牛羊养殖产业的强烈意愿,带着村民建起了云龙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上半年,省纪委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驻村工作组多方争取,及时解决扶贫项目,为泉尔湾村争取到了2017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财政补助资金126万元,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了资金。而合作社在带着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也成为老人食堂正常运营的靠山。(魏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