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在花海景区浇水。村中每个人或打工、或搞农家乐。
6月12日,我们驱车沿着窎沟的乡道,一路爬坡,前往菜子口村、拉浪台村、麻家庄村、八寺崖村、花科庄村……经过五六个村庄后,到达窎沟最深远的村庄——边麻沟村。
这是个脑山村,却没有脑山地区的落后与贫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群积极谋发展的村民。
边麻沟村是当地的民族团结示范村,村里160户村民中有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汉族,大家世世代代和睦相处,这是村子实现飞跃发展的基础。
“加快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的目标,细化到农村社区,就是各民族群众团结进步,共谋发展,边麻沟村就是一个缩影。“从我2011年当选到现在,村民之间的吵架闹矛盾也就一两起,各民族的村民相处得很好。尤其是2015年村里决定发展花海旅游项目,大家更是拧成一股绳谋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说。
为促进村里的民族团结,村里每年春节期间都举办文化活动。活动很特别,村民每十户一组表演节目,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而且将村民间的关系拉得更近更亲了。
在边麻沟村花海景区里,村民们忙着为月底开园做准备。为花柱安装滴水管、除草、种花、浇水,村民各自忙碌着。景区门口,刚闲下来抽口烟的村民听说景区里面种树的人手不够,立马站起来往景区里走,还不停地招呼身边的人:“赶紧走,树苗早点卸下就能早点种完。”融洽的关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让外人立刻能感受到这个村的活力。
在李培东的车上,随时带着一本四五厘米厚的规划书,这是青海省首个高原美丽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的规划书,边麻沟村位于乡村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今年政府将投资1.2亿元重点打造核心区的边麻沟村、东至沟村。这对于村民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规划书上,边麻沟村被定位为“藏乡农家区”,边麻沟村的藏族人口较多,因此在设计规划上突出了藏族风格。效果图上藏式的街景让人眼前一亮。李培东说:“党代会上王国生书记说了,多民族是青海的特色,也是优势。这个规划书村民都看了,大家对藏族风格的定位满意,也提了很多中肯的意见。我手上的这本规划书是修改的第三本,根据村民的意见修改后的第四本也马上要印出来了。”

村民忙着给花柱上安装滴水管道。
转变思路是发展的动力
“边麻沟村在2006年乡镇合并前属于窎沟乡,属于脑山地区,因为交通不便,窎沟地区长期以来发展缓慢,而边麻沟村又是最远最深的一个村子,村民普遍贫困。”这是李培东对很多不了解当地情况的人解释的话语。他说,边麻沟村能从一个脑山村变成今天集美丽村庄、旅游村庄为一体的发展转变,我们深知转变思路谋发展的重要性。
“加快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在边麻沟村实实在在践行着。在这里,不仅看到村两委班子面对发展时的解放思想,更看到了村民变化。
村民李万仓家的农家院刚开始营业,两口子把北房和东房的火炕拆了,新购买的圆桌椅子摆放在装饰一新的房屋内,院子里按照村里的要求收拾得干净整洁。李万仓的妻子正在厨房里为一桌客人收拾饭菜,她说:“村党支部书记参加了省上的党代会,回来给我们大家讲了。省上都支持我们发展生态旅游,作为村里的人,更要加把劲。”
“我理解,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最重要的是转变思想。”边麻沟村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说,边麻沟村是地处脑山,耕地以坡地为主,以前村民都是靠天吃饭,吃不饱。守着这么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我们把资源变成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就要靠转变思路谋发展。
去年,村里抓住省上的民生、扶贫政策,在村里办起了花海旅游项目。当年,花海景点门票收入100万元,更重要的是带动村里的其他收入400多万元。“去年到村里的游客有30多万人,村里的小卖部旺季的时候一天能卖3000元;村里的公共厕所去年收费就收了10000元。”李培东说。在村民思想转变中,过去的“穷山恶水”如今变成了“金山银山”,大家对生态、森林的保护意识也更强了。
当日,天气晴好,位于半山腰的边麻沟村愈发美丽。山上,葱郁的野杜鹃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柔和的白光;半山坡上,一个个红色的凉棚立在草地上,鲜艳夺目;干净整洁的村道上,不时能看见精神抖擞的村民匆忙的脚步。在以“四个转变”思想引领下,一个快速发展、和谐美丽的村庄正在迈步走来。(魏金玉 )

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翻看着村上发展的规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