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创业,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一项民生工作。今年年初,西宁市迎来了用工求职的小高峰。就业结构性矛盾到底如何突破?大学生就业创业,西宁作为省会城市如何发挥就业创业优质资源市场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西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殷生金。
采访人物:西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殷生金
对话记者:莫青
记者:一季度即将结束,这个季度也是用工和求职最为旺盛的一个阶段,请问,今年一季度西宁市用工求职有哪些特点,哪些变化,哪些岗位最受关注,哪些岗位薪资待遇可观?
殷生金:从春风行动招聘会和一季度劳动力市场分析情况看,一是用工需求涉及的行业领域广泛。主要涉及生物医药、房产、生产加工、汽车销售、IT业等多个行业140余个工种,参加招聘会的企业以三产小微企业居多,占参会企业的85%左右;二是从不同行业用工需求看,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为需求的主要行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4.14%、15.82%、14.89%、14.85%;三是从求职人员类别看,就业转失业人员、农村人员是求职的主要人群,所占比重分别为29.28%、27.96%;四是从岗位需求缺口情况看,市场营销、服务管理、普工、保安、机械加工等岗位缺口较大,此外,求职者竞争最激烈的职业分别为:财务会计、驾驶员、秘书、电工。这些岗位因市场需求有限,但入场求职者较多,岗位竞争较为激烈。
此外,通过分析,求职者对薪金和社会保险期望值明显提高,本次招聘会中70%以上求职者的薪金期望在3000元/月以上,比上年同期增长10%-15%,但大部分用工企业的薪酬增幅和社会保险达不到求职者的期望值。
记者:大学生就业创业,是社会各界关注热点,西宁作为省会城市,如何发挥就业创业优质资源市场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目前,西宁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情况如何?
殷生金:2016年西宁市共接收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5743人,实现就业5305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录率为100%,登记就业率达92.4%;共有638名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培训后成功创业74人,创业率达15.07%,带动216人就业。
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结合西宁市实际,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西宁市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西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方案》《西宁市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做好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西宁市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为健全西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落实高校毕业就业促进计划。强化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作用,扎实开展实名登记跟踪回访工作,对辖区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实名登记,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系列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企业和高校毕业生搭建供需平台,提高对接成功率,并免费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兑现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和一次性奖励资金;积极为有见习需求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创造见习机会,落实各类见习补贴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县级以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申报相应职称时,可免试职称外语;积极开展机关事业单位人事考试和选聘村官工作,按照统一征集岗位、统一发布公告、统一组织考试,统筹实施“机关事业单位人事考试”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服务计划;开展能力提升培训,提高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还有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积极落实各类创业奖补政策,进一步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创业;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打造创业孵化平台,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经营场地和创业孵化服务,截至目前,西宁市已认定创业孵化基地26个,在孵创业实体2300余家(其中大中专毕业生创业者250余人),直接带动就业1.6万余人;组建了70余人的以创业成功者、风险评估师、专家教授、政府机关部门相关人员为主的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依托西宁市及三县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服务中心,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服务,解决融资难问题;开展创建创业型社区及创业型街道(乡镇)试点工作,将创业促就业工作下沉至基层,解决了创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记者:对于就业结构性矛盾,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殷生金:就业结构性矛盾是指在一批劳动者难以实现就业的同时,另有一部分企业则难以招到员工。
企业招工难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岗位留不住人。部分岗位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却相对较低,如饭店服务员、普通操作工等,对劳动者缺乏吸引力,人往高处走,自然就留不住人。事实上,服务员、操作工历来用工缺口最大。二是企业留不住人。部分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关心基层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普通员工没有上升空间,加之管理思想落后、水平低下,难以获得员工的认可和归属感。三是城市留不住人。高昂的房价、较高的消费水平,导致进城务工人员难以在城市安家立足;孩子上学、老人养老等现实问题,也使得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后不得不返回家乡。
劳动者就业难,尤其是高校毕业生求职难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受就业观念影响。由于受教育投入、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诸多因素影响,仍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尤其是学生家长的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变化,始终认为到企业不算就业,到机关事业单位才算正式就业,因此,紧盯就业岗位有限的行政事业单位,把参加各类选拔考试作为实现就业的第一选择。
再者就是就业期望值过高。高校毕业生普遍追求体面、高端的就业岗位,但由于受所学专业与岗位技能的影响,往往不能胜任岗位,大部分毕业生都是在一线和边缘岗位从事体力或辅助性工作,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加上不能对就业形势准确研判和客观认识,导致他们思想波动较大,高不成、低不就,前期有业不就,后期无业可就,从而加大了就业的难度,不能实现稳定就业。
还有受待遇保障影响,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作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存有较大的用工需求,甚至有用工荒、招人难的现象。尽管如此,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待遇保障措施仍不健全。比如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得不到完全落实,工作环境差、待遇水平偏低、技能培训不够重视,不能做到人尽其才,劳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大部分毕业生对企业就业存有后顾之忧,不想或不愿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总之,根据近几年西宁市劳动力市场情况分析,求人倍率基本保持在1.5左右,如果求职者不挑不拣,完全可以找到工作,同样企业降低门槛,解决薪酬待遇、社保等问题,招工难问题也可以有效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