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是我省巩固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让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方便群众就医的惠民措施。家庭医生是如何服务居民、守护社区健康的?今起西海都市报调查——
家庭医生在忙啥
5月19日,装好血压计、棉签、酒精等必备物品,马秀芳和同事背着包出门了。两人刚到西宁市城北区路桥家属院,就被几位正在晒太阳的大叔大妈围住了。“阿姨、叔叔,记得明早有时间去中心免费检查身体。”马秀芳一面和大家热情地打着招呼,一面说着。
这时,76岁的王玉贤走上前来,拉着马秀芳的手面有难色地说: “小马,我看到你贴的体检通知了,可家里生病的老伴离不开人,没时间去啊!”马秀芳说:“没事,您明早早点过来,我给您开绿色通道,让您第一个做检查。”
“叔叔,最近身体怎么样?”马秀芳来到78岁的王明田家。患有高血压、肺气肿的王明田正躺在床上吸氧,“好着呢,最近没感冒,小马快坐下歇歇。”老人喘着气招呼着。给老人量完血压,马秀芳提醒老人天热时多出去晒晒太阳、饮食上清淡一些等。
当天下午,马秀芳和同事随访了辖区8位慢性病患者。从2009年开始为辖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起,这样的随访她已经坚持了7年。
马秀芳,27岁,是西宁市城北区小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家庭医生。几年前,临床医学系毕业的她经过一年的脱产培训和3个月的转岗培训后,成为社区的一名家庭医生。
如今,家庭医生已经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的首诊人。
全省有1125名家庭医生,为啥还没到我家
“家庭医生是在居民家里看病的医生吗?”“家庭医生和医院坐诊的医生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从没见过我的家庭医生?”面对家庭医生这个职业,不少市民有着这样的疑问。
家庭医生,又被称为全科医生。他们走进社区、上门入户,为居民提供服务,包括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健康咨询、转诊与协作,并对辖区重点人群,如老人、产妇、慢性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等开展定期访视、指导合理用药等。
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处长王心阔介绍,全省有1125名在岗医生经过转岗培训成为了全科医生。
西宁市卫生计生委基妇处处长樊新峰说,截至2015年年底,西宁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建立家庭责任医生健康服务团队1228个,签约服务城乡居民家庭60.51万户。
和很多人印象中的私人家庭医生不同,由于社区人口众多,而家庭医生的数量有限,因此,目前,家庭医生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社区里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另外,由于家庭医生的工作时间主要在白天,这时正好是上班族工作的时间,因此,这也是不少上班族对家庭医生群体感到陌生的原因之一。
家庭医生看啥病
家住西宁市冷湖路37号院76岁的李大爷,经常去城西区虎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量血压,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他也愿意找社区的家庭医生看。“上大医院看病不仅跑路远,做检查、看病都得排队,麻烦着呢。这儿多好,家门口的大夫,看病方便,服务态度也好。”
今年2月的一天,李大爷因为血尿到中心咨询,护师靳芳建议他做个检查,经过初步检查,李大爷的膀胱有病变,社区家庭医生立即为他开了转诊单,并帮他联系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因为及时发现和治疗,如今做完手术的李大爷已经完全康复了。
“同样是医生,社区家庭医生和医院的专科医生还是有分别的。”西宁市城北区小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永英说,在业务范围上,家庭医生所涉及的范围更广,和医院专科医生在某一领域的专业不同,家庭医生要具备包括妇科、内科、外科等所有学科的基本知识,要求家庭医生的医学知识要全而广,但并不要求精;医院的专科医生面对的是上门的患者,而家庭医生很多时候要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社区,上门为重点人群服务,做到“看小病、转大病、管慢病”;除了临床治疗外,家庭医生更多涉及的是公共卫生服务,为居民提供长期健康管理。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为了进一步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将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让群众享受到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同时,也是实现基层首诊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一项措施,是基层医务人员实现从疾病诊治到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转变。”王心阔说。(贾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