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公共服务 / 农牧服务 / 农牧服务信息

我省饲草料产业在结构调整中转型发展

来源: 西宁晚报    发布时间: 2015-05-22 10:27    编辑: 许娜         

  我省饲草料产业发展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牧区推行以草业为中心的“四配套”建设,在冬春草场开展建立人工草地建植的研究,确定了青海省禾本科、豆科牧草种植区划。

  2000年以来,我省先后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人工种草科研攻关研究项目、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和草业配套项目,有力地推动了饲草料产业的发展。种植范围由农业区逐步推向半农半牧区、纯牧区,由环湖牧区推向青南牧区,海拔高度由低到高、逐步推向4000米以上的高寒牧区。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饲草料产业发展,把饲草料产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调整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各项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饲草料种植保留面积不断扩大。全省已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711.4万亩,其中多年生人工草地498.7万亩,一年生217.7万亩,年产鲜草525.5多万吨。在饲草种植结构上,多年生人工种草占70%,一年生牧草占人工种草30%。多年生牧草以披碱草、紫花苜蓿、老芒麦等品种为主,一年生牧草以燕麦、黑麦、箭舌豌豆、青饲玉米、毛苕子等品种为主。

  牧草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建成。全省已建成牧草良种繁育基地23.06万亩,年产牧草良种1.6万吨,牧草良种供种率达到70%以上。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形成以同德牧草良种繁殖场、湟中县燕麦良种繁殖基地等大型优良禾本科牧草种子生产基地为主,以青海省铁卜加草原改良试验站、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所、果洛州大武草籽场、海东地区燕麦种子生产田等良种生产地为辅的牧草良种生产格局,初步建成了草种生产的生产加工体系,为全省草原生态建设项目和全省草地畜牧业建设提供了急需的适宜高寒地区栽培的优良牧草种子。

  饲草料加工能力再上新台阶。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是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必由之路。近年来,全省各地用工业化理念,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大对饲草料企业重组优化,整合资源,培育壮大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饲草料生产加工企业。全省已建成饲料加工企业50家,年单班加工能力达到45万吨,年生产饲草料31.6万吨;建成饲草加工企业13家,年加工饲草6.7万吨。建成青贮窖133.85万立方米,年青贮玉米34万吨,秸秆利用42.9万吨。饲料产品主要有配合饲料、精料补充料、浓缩饲料、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饲草产品主要有草捆、草粉、草块、草颗粒、面包草等系列产品。

  与此同时,多种产业发展模式齐头并进。在饲草料产业发展政策的带动下,全省饲草种植方式发生大的转变,由原来的农户零星分散种植转变为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种植,探索建立了“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贵南模式、“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湟源模式、“基地+配送中心+公司+农户”的民和模式和“合作社+基地+牧户”的泽库模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点的多种发展模式。

  农牧区草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在饲草料产业发展政策的带动下,我省饲草种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东部农区和农牧交错地带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充分利用贫瘠地、弃耕地和撂荒地大力推广饲草种植和设施饲养,有力支撑了农牧区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推动农牧区草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

  我省饲草料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面对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和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的新形势、新任务,仍存在着饲草料产业规模小,生产加工能力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组织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低,技术服务跟不上,市场体系不健全,缺乏产品质量标准等一些问题和不足。

  特别是2011年全省推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后,对2.45亿亩天然草原实行禁牧,2.29亿亩草原实行草畜平衡,牧区畜牧业发展饲草缺口明显加大、草畜矛盾更加突出,严重影响着全省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我省饲草料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各地以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多措并举,促进饲草产业稳步发展。

  ——进一步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加大对饲草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支持,将饲草种植纳入国家专项补贴,提高饲草种植及生产加工机械补贴标准。

  ——扶持饲草料加工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饲草料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设备升级换代,提高饲草料加工生产能力,提升产业化水平。

  ——建立饲草料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饲草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向饲草种植农户、加工企业、合作社、养殖场(户)提供新技术、新品种、市场价格、需求、销售等信息。

  ——加快牧草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巩固现有繁殖基地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优良牧草品种进行提纯复壮,扩大牧草良种繁殖规模,提高牧草种子的质量标准和生产能力,不断满足我省饲草料生产对牧草良种的需要。鼓励和支持科研育种单位和企业联合开展种子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扩繁和推广适宜不同地区种植的新品种,逐步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打造优良牧草品种品牌,提高种子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孙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