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民生进展

经济聚焦 科技下乡:以信息化服务农牧民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5-02-04 09:52    编辑: 王易         

 

  服务下延让农牧民受益

  “钾肥应早施为宜,作物吸钾中前期最为猛烈,谷禾类作物在拔节期,棉花在成铃阶段,蔬菜茄果在花蕾期……”1月16日,海东市乐都区的农业科技园教室里,来自西宁市种子站的高级农艺师徐丽萍向坐在电脑前的农户们讲述钾肥施用技术。徐丽萍手中的鼠标在不同作物生长期的图片上移动,教室前方屏幕上,在百公里外的湟中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同时参加远程培训的农民频频点头。

  这是青海省“科技下乡—科技网络培训”视频授课环节的生动一幕。2013年,我省农牧民科技网络培训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专家利用青海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青海省农牧区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等,向“足不出户”的农牧民开展农牧业种植养殖技术、就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活动。 “通过信息化培训使专家‘一对多’快速直接地传递技术,是促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科技服务走完‘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徐丽萍说。

  据青海省科技厅副厅长邢小方介绍,以视频授课培训、课件点播培训以及电视专题培训为主要方式的农村科技培训是在农村农业、医疗卫生、教育和包括户籍管理、低保、救助等在内的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科技部门将在现有农牧业基本信息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地理、气象和土壤等相关农牧业生产要素信息,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数据库,促进农牧区信息化建设规模化、常态化。以此为契机,青海省农业最终将实现由“传统农业”向“智能农业”的转变。

  “这个平台搞哈的好!让我们省时又省力。”大通佳兴农业科协园区科技特派员宠全禄熟练地操作着电脑键盘,并通过安装有“青海农信”客户端的手机回复着村民的疑难。时值2014年春播备耕、抗灾保畜之季,围绕“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养”等农牧民关心的共性问题,省科技厅利用青海省农牧区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已建成的710个村级科技服务站点和农村科技信息员队伍,根据辖区内农牧户种植和养殖等信息,主动为平台已覆盖的20个县18万农户,推送相关的种养殖技术解决方案和农资、农产品营销、就业、气象等信息,全年服务信息量达到100万条以上。

  与此同时,该厅结合我省十大农业产业,组织省农科院、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大学新农村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成立12只科技小分队,利用信息化服务平台,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培训和技术服务。目前,由杜德志、陈来生、余忠祥等学科带头人牵头的杂交油菜制种、设施蔬菜栽培、藏羊冷季补饲小分队已陆续进驻农牧区开展相关工作。据了解,12只科技小分队全年将培训农牧民技术骨干1200人次。

  为全方位服务我省现代农牧业发展,省科技厅在面向全省1000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1000个信息服务站,并培训1000名科技服务信息员的基础上,还通过网络互动科技培训、网络点播技术服务等信息化手段,利用现有120部农牧业生产技术视频教材,随时随地为农牧民提供假种子识别、灾害天气预警、农产品加工经营等方面的网络培训和实用技术服务,受到广大农牧民的欢迎。

  随着现代农牧业建设的不断推进,我省还不失时机地开展了信息技术在农牧业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试点工作。如在西宁市和大通县开展的温棚传感器与通信网络相连接的融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物联网在农牧业中的应用试点,有效帮助了温棚管理者提高对温棚的管控能力,提高了温棚经济效益。

  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构建“资源整合、统一接入、实时互动、专业服务”的省级综合服务平台,计划建设科技惠农频道......种种迹象表明,我省的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方兴未艾。(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