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便民问答

民生对话:千栋高层如何展现西宁高度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14-11-24 10:01    编辑: 王易         

  “已建在建的高层建筑有889栋,已批待建的有266栋”,对于西宁而言,这两个数字究竟意味着什么?本报记者对话西宁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吴志城,在数字上看西宁城区发展,从数字中找西宁城区建设问题。

  对话人物:西宁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    吴志城

  对话记者:彭娜

  记者:西宁市已建在建待建的高层建筑超过千栋。这在国内属于什么水平?

  吴志城:889栋和266栋两个数字的出现,背后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自然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当前,西宁整个房地产市场是在整体经济大背景下和市场承担能力下运行的。我们有一个横向比较,如兰州,同是地处西北,经济发展水平相当,都是河谷带状地形,城市用地条件类似。兰州的城区人口为205万,今年年初兰州共有2449栋高层建筑;西宁城区人口为123万,高层建筑刚超过千栋,我们既没有特别突出,也没有明显滞后。当然,我们不能跟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比。上海现有高层建筑3万多栋,人口远超西宁,没有可比性。从规划部门角度来讲,每个地块的审批,都是根据当时、当地及周边环境综合决定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记者:这两个数字符合西宁当前市场需求吗?

  吴志城:市民接受的价格,对环境和公共设施的认同,达成社会、政府与市民一致性认可时,我们才会住到高层里,这是在多因素下市场综合选择的结果。未来的选择肯定是多种多样的,毕竟市场提供了功能不同的产品,这个选择更多与区位条件,也就是经济实力、个人认同有关。

  而所谓的“空置率”,我们认为西宁的房地产市场是健康、有序的市场,有空置房也是在一定合理范围内的。我们公布的户籍人口为120多万,实际上在西宁居住的人口远不止这个数字,从全国来讲,西宁的首位度(城市在全省中的重要性)位居前列,西宁以不到全省1%的土地承担着服务全省的重任,所以,“空置率”要特殊看待。一方面,很难判断是不是真的空,因为存在一部分季节性居住人口;另一方面,西宁房地产业类别需求多样化,城市消费能力和市民认知能力也是多样化的。

  记者:修建这么多高层建筑,基础配套设施能跟上吗?如何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

  吴志城:基础设施是个网络性的东西,从整体来看,西宁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不是我们不重视,而是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限制,尤其是城市财力的限制。在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方面,我们必须要提供学校、医院、托老等一系列公共服务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城市管网欠账多,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经济发展原因。因此,在整体布局,尤其开发容量、开发强度的控制上,我们要充分考虑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把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放在片区建设之前;在片区合理的开发密度和开发强度方面,我们不能把大批量的开发往一个片区集中,要将合理的开发强度、开发容量指标作为规划编制的重要因素来考虑。根据《西宁市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意见》,西宁要严格控制老城区的开发强度与开发密度,实行“双增双减”,即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公共绿地,减少开发容量和开发强度,把老城区建设引向外围新区,这也符合西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中疏”理念,以功能的疏解,促进老城区功能的优化与新城区人气的聚集。

  今年前三个季度,西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198.9亿元,占比由前三年的12.5%提高到21.4%;未来几年,西宁也会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并集中力量推进。“十三五”基础设施专项设施规划,和基础设施2030年规划都在紧锣密鼓地编制当中,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依托中长期规划,逐年实施、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远期目标的引导下,确定近期任务,远近结合。

  记者:西宁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比内地有些城市少,但在整个城区建设中仍有许多欠缺,我们的不足在哪里?

  吴志城:首先,是城市先天不足,西宁是标准的河谷十字带状城市,土地紧缺,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只有在现有条件下进行精细化调整。并且,西宁不像平原城市,交通布局和空间拓展受限,只有通过一些工程技术处理手段弥补城市先天不足;其次,是对建筑品质的认识不高,在市场因素的影响下,我们的建筑形式比较单一,外立面材质和品质与内地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再次,是技术水平不足,技术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建筑品质的高低。目前,西宁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当有限,很难跟得上发展的速度与节奏,虽然我们也在引进外地的设计院、智囊团队,但他们对西宁的认识没有本地人深刻,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记者:一座城市,不仅需要建筑,更需要文化内涵。未来,在城区建设上,西宁会如何考虑?

  吴志城:有句话叫“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对于建筑风格的选择,对于如何通过建筑去体现城市文化内涵、地方特色,我们的总体要求是——时代特征,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

  以往的建筑风格,跟当地特殊的条件有关,但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要在相同的建筑三大主体材料——钢筋、混凝土、玻璃中,保证城市建筑的个性和特色,就要在细节上把握,运用特有的文化符号和特有的工艺。近几年,西宁在重点推进夜景亮化工程,游客对此评价较高。此外,我们也在考虑重要景观节点的打造,标志性建筑物的建设等。

  至于地域风貌,就要在传统美学的基础上,体现青海特色和西宁特色。西宁的第一大城市特色是自然特色,就是自然的山水格局。我们未来的建设围绕“三河六岸”的景观整治、便民公共服务带建设进行,将“三河六岸”融入到市民生活中。山是西宁最大的背景,种满树还能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第二大城市特色是文化竞争力,就是从文化角度突显城市特色。我们要为文化活动提供空间载体,大剧院、科技馆已建成,西宁还将建设西宁规划展示馆、西宁文化艺术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省图书馆、青海美术馆等,围绕这些公共建筑体现一座城市文化的特色,体现“市民要有精神”。同时,我们也在规划城市色彩,确定未来城市建筑主体色调及配色。城市建设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相信,两至三年后西宁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和改善。(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