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公共服务 / 农牧服务 / 农牧服务信息

干旱地里筑“粮仓”——民和县2013年秋季覆膜工作现场小记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3-11-22 09:12    编辑: 马燕燕         

  深秋,远处的南大山顶上白雪皑皑。然而,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干旱山区的农田里,却是一片秋季覆膜的繁忙景象。借着金灿灿的收获带来的喜庆气息,勤劳的民和农民又开始铺覆来年金灿灿的希望。

  站在李二堡镇牙尔山顶举目四望,满山满洼银晃晃的一片白,尚未铺膜的地里农民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不远处的一块地里,李二堡镇牙尔山村村民周兆云一家正忙着铺膜,一台带着犁铧的手扶拖拉机“哒哒哒”地来回跑个不停,三名妇女手脚麻利地捡拾着地上留下的残膜。

  谈及全膜玉米,周兆云告诉记者,自从种上全膜玉米后,他家的干旱地里年年有丰收,产量大幅增长,去年种了20多亩,亩均产量650多公斤,一年下来,种植全膜庄稼增收近3万元,两个孩子的学费全靠了全膜玉米的好处。

  全膜技术使干旱山地不再“贫瘠”,全膜技术使山区农田变成丰厚“粮仓”。六年来的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推广实践,让山区农民饱尝了甜头,看到了种植全膜庄稼的巨大优势,农民推广全膜技术的兴头一年比一年高。从2008年的数千亩到2014年的40万亩,这不仅是数字上的跨越,更是民和农民对种植全膜玉米的自信。

  秋季覆膜工作不仅量大,而且时间紧,县委县政府要求各乡镇在地表封冻前必须完成秋覆膜工作。记者来到古鄯镇古鄯村下垣上,川官公路两侧的地里到处是农民忙铺膜的身影,古鄯镇镇长王三明亲自坐镇铺膜现场,协调指导覆膜工作,镇干部把成捆的地膜运送到正在铺膜的地头,为铺膜群众提供便捷服务。在川官公路西侧李怀喜的地里,县农业局副局长马成忠比划着手中的铁锨,为正在铺膜的五六名妇女做着现场起垄覆膜示范指导。马成忠还再三叮嘱群众,不要嫌麻烦,一定要按照技术人员的要求铺好地膜,确保明年有个好收成。在隔壁的一块秸秆还田机械覆膜示范田里,县农机部门的五六名干部和农民一起忙活着。

  从民和县北边的新民、松树等乡镇到南边的马营、转导等乡镇,田野里到处是农民繁忙的景象,而从这每一个繁忙的身影上,让人看到的是来年丰收的希望。

  来到民和县最早试种全膜玉米的转导乡前坪村半山腰,沟岔两侧的旱地里银光闪闪,一些早早完成铺膜的群众开始忙着脱粒。走进前坪村肖家社韩宗友老人的家,小院里堆满了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忙完了秋季覆膜的韩宗友和老伴儿坐在金灿灿玉米棒子堆里,悠闲地剥着玉米籽粒,丰收的喜悦映满脸庞。

  种了五六年全膜玉米的韩宗友老人满脸笑容。他说,2008年县上在前坪村做推广试种,当时农业技术人员说要在这里铺上地膜种玉米,村民都愣了眼,怎么也想不通在这样干旱缺水的山洼里还能种出上千斤亩产的玉米。当时在技术人员的再三劝说下,自家的8亩地里虽然种上了地膜玉米,但他心里很不踏实,然而秋收时上千斤的亩产,让他看到了科技的好处。去年种的14亩地膜玉米大获丰收,亩均产量1300斤左右,利用大量的玉米秸秆,家里还养了1头牛和10只羊。今年他将家里20亩耕地中的18亩全部铺上了地膜。

  民和县是一个典型的雨养农业县,63万亩耕地中六成以上是浅山,“十年九旱、广种薄收”一度是民和农业最脆弱的见证。自2008年在全县推广全膜双垄栽培技术以来,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获得的经验可圈可点,农民得到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2014年全县推广面积将达40万亩,紧紧抓住当前降雨充沛、土壤墒情好的有利时机,高质量地完成目标任务,为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发展循环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石延寿 范春华 林玟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