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秧苗栽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定植,还有架秧时间的把握……”3月的一天,平安县平安镇沈家村的党员活动室里,村民王炳德在“田间学校”的大课堂里为其他村民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来自平安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老师们在黑板上列出了五个题目,这节课他们将共同探讨“苗期管理与播种”这个课题。
沈家村“田间学校”里共有30名学员,他们都是村里的种菜大户。农业广播技术学校的老师每月给学员们讲一到两次课,每节课上,老师都会把学习重点设置成问题分组讨论,并由小组长上讲解说。各小组相互“较劲儿”,比本领、比技能,最后老师把大家的答案归纳、梳理,给出权威的种植管理方案,学员们心服口服,而且加深了记忆,收效极好。
带着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村民王文要求技术人员到他家的大棚里看一看,他种的西红柿正在架秧,急需技术指导和规范操作。王文是田间学校的优秀学员,曾经他也像大多数村民一样,种植就靠“土办法”。王文说:“虽然都是种西红柿,但以前产量就是上不去,一年最多500多公斤,通过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现在效益大大提高。”
如今,王文种的一亩七分地西红柿年产量高达5000多公斤,收入自然翻了好几番,而这一切变化仅仅用了两年时间——科技人员为他更新了品种,给他制定科学的种植方案,他是村里最先尝到科技助农甜头的农户。现在的王文自己也当起了老师,给其他村民传授“种植经”,辐射带动村子里的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农民田间学校”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创新,是提高农民素质和科学种养水平的重要平台。
连日来,平安县组织抽调20多名农业科技骨干深入乡镇、村,以“田间学校”的形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农民科学生产备耕春播,贴心的助农服务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平安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靳伟说,通过田间学校培训,老师把实践与理论结合得更紧密,农民也从中学到了科学种田的知识,农民之间互相沟通,大家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都提高了,种植水平自然比原来高得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种以农民为中心,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的科技培训不但调动了种养殖户的积极性,也为他们强化农业生产提供了有价值的帮助。
据了解,平安县的六所“田间学校”均以当地的特色农畜产品为培训科目,开展全膜马铃薯、杂交油菜、冬小麦种植、生猪养殖等全程培训指导,一期125名学员已顺利结业,今年将培训180人,他们将把农民田间学校这粒种子播撒在更广袤的田野上。(倩倩 雨冰 林玟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