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公共服务 / 农牧服务 / 农牧服务信息

科技让现代农业“魅力无穷”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3-02-06 09:05    编辑: 马燕燕         

  屋外寒风凛冽,室内绿意盎然。近日,西宁市城北区的大棚里种植的草莓熟了,不断有市民带着孩子来这里观光、采摘。“自己采摘不但让孩子体验到劳动的乐趣,也让人对生态农业充满希望。”西宁市民谢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她基本上每个星期都会来这里买些新鲜蔬菜。

  这些大棚仅仅是我省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的青海,处处涌现出现代农业的浪花,科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坚强支撑。

  “我省现在共有2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5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这些园区的运行机制有政府主导型、龙头企业运作型等多种模式。农业科技园区在应用推广先进技术、提升农业创新能力、加快和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窗口和支撑载体。”省科技厅有关人士说。

  努力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青海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2002年5月被科技部批准为试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经过8年的建设与发展,2010年2月,青海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截至目前,青海西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核心区3个,面积达到7.5万亩,示范区10个,园区总产值达到67.12亿元,其中核心区5.19亿元,示范区16.98亿元,入园企业产值44.96亿元,比2009年增长330%,年递增82%。119个入园龙头企业组成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初步形成以良种选育扩繁、特色种植、畜牧养殖、生物制药、畜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为主的特色产业群。

  2009年,青海海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申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2010年,海东农业科技园区被批准为第三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成为我省继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后科技部批准的第二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截至目前,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然形成以互助、乐都示范园为核心的“一区两核四园”建设格局,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规划面积已分别达到6800亩、20.5万亩和100万亩,累计完成投资30.39亿元。到目前,园区已成为建设海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融入省委、省政府“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战略之中。

  同时,省科技厅与省农牧厅、省水利厅和省林业厅四部门已联合批准35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分布于全省8个州(地、市)的19个县(市、区)。这些园区的发展为我省农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截至2011年,我省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已累计投入16.62亿元,园区产值达到9.66亿元。

  提升科技成果推广和创新

  从浓缩果汁、沙棘果酒到活性果粉、沙棘复合提取物,短短几年间,小小沙棘果成就了我省又一具有潜力的绿色产业兴起。有数据显示,我省通过“沙棘白刺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集成及产业化”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共推广中国沙棘雌雄搭配造林2.8万亩,完成6万亩沙棘白刺林基地的抚育和建设,开发新产品10项,生产新工艺4项,通过15项科技成果和25项发明专利的集成与产业化,初步形成了产业链,果汁类、果酒类、果粉类、保健食品类及中间体五大类30多个产品上市,与资源区3413户家庭签订了沙棘、白刺资源保护、补栽、采收协议,支付农牧民原料收购款4750万元,实现了产品出口创汇3365万元,产值达到2.65亿元。

  近年来,我省通过重大科技专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类科技项目多方面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行了支持,累计支持农业科技园区项目经费达4025万元,建成春油菜品种改良、国家级青藏高原农产品加工等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各类研发中心7个,农作物良种繁育、草种资源繁育等示范基地(中心)21个,建立了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工程中心和青海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产业化服务平台。

  共选育春油菜、马铃薯、蚕豌豆等高原优势农作物新品种24个,选育高原牧草品种11个,示范及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及专利80余项,形成规模经营产品2大类,10个系列589项品种,其中作物新品种示范面积达108万亩、扩繁裸鲤1270万尾、牧草1.54万亩,种植林木、花卉1520万株,示范推广冷性花卉优质种球45万亩、高原名优蔬菜良种2.5万亩;已建立中试、生产线65条,开发新产品35个,新技术、新工艺54个(条);实现工业增加值2.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1亿元、净利润达2.5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省还积极推广一批农牧业科技新成果。实施各类示范、推广及产业化项目142项,立足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发展,累计示范推广双低杂交油菜良种226.5万亩,优质脱毒马铃薯良种150万亩,高原蚕豌豆良种3.53万亩,高原名优蔬菜良种15万亩,建立规范化藏药资源种植基地3万亩,生态造林示范3.2万亩,年生产优质牧草商品种303万公斤,草原生态保护6205万亩。

  集聚企业培养人才

  园区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优秀企业,累计吸纳各类企业583家,包括农畜产品加工、农牧业良种繁育、中藏药特色资源开发等,农牧业龙头企业97个,培育科技型企业53个、高新技术企业22个,通过GMP认证的企业26家。通过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园区推动了我省农业设施装备和种子、饲料、农产品加工等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农业科技园区为实现土地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通过土地租赁、返包倒租等形式,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通过规模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销等领域,有效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产业化生产,推动了农业资金投入的转变。

  同时,通过积极吸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业推广部门的技术人才以及鼓励科技特派员到园区来开展各类技术服务,积极集聚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通过加强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探索形成了许多符合市场规律的现代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大量科技人员以及科技特派员也深入园区和基层,开展了科技示范推广和科技培训等工作,提升了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了园区技术带动和培训能力,发挥了明显的示范引导作用,有效地普及了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了农牧民的科技素质和技术水平。目前,园区累计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260人,发展科技特派员345名,实用专业技术人员2486余人。

  带动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增加农业综合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依据各自的条件和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的引进与开发,形成了一批以设施农业、牛羊育肥、农产品加工、优良农作物种业等特色产业,在带动农业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致富,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技术创新、深化加工等延伸产业链条、建立风险基金、最低保护价收购、返利及合作组织等多种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至2011年,我省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年产值80.42亿元,上缴税额8亿元,平均园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7364.23元,较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高59.8%。(子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