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大美青海 / 人文篇 / 民俗活动

感受民间文艺:社火的魅力(下)

来源: 海东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2-25 08:44    编辑: 马燕燕         

  【灯官】青海社火中社火队伍的总领官。也有称“春官”的。老百姓口头上称“灯官老爷”。民间传说中多说是楚庄公化身,但在流传过程中有很大变化,既有官的形象,又有神的形象,有的地方也叫“火神官”,与传说中的火神祝融联系起来。灯官的扮相一般是戴两翅官帽,身着红袍,手持笏板或小笤帚,骑一匹高头大马。手中摇动笏板,口说“灯官词”,吉祥语词妙语连珠,是一神化了的人。

  【傻公子】青海社火中的丑角人物,扮相帽歪衣斜,傻乎乎。寓意是讽刺那些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人。

  【报子】 (马报子)青海社火中不可缺少的人物,起社火队伍与接待社火的村庄、单位、个人之间的联络作用。同时对社火中的人物、表演内容向观众预报。报子由善于表演,有一定口才的人担当。

  【胖婆娘】青海社火中的女性丑角人物。其化妆简朴,头梳高桩鬏髻,苫黑色手帕,脸搽铅粉、脸颊涂胭脂红坨,穿大红长袍,身胖腹大,怀抱一个布娃娃,表演中时而快步,时而忸怩,语言风趣,惹人哄笑。社火中的胖婆娘一般由男子装扮。民间传说认为是天宫送子娘娘的侍女,专为缺儿少女之人家送子。

  【耍龙】 (舞龙、龙舞)青海社火中的道具舞。在河湟地区,民间对龙舞有非常神圣的尊崇。青龙(蓝色龙)象征治水,是风调雨顺的掌管者,黄龙象征帝王,祝愿国运昌盛。扎制12节,表示一年12个月(为便于舞动,多为9~11节)。表演程式有双龙挽花、二龙戏珠、游龙治水、伏地盘卧、云中漫游(配以烟雾)等。除锣、鼓、钹外,用唢呐吹奏民乐《过江》为主。

  【耍狮子】(舞狮子)青海杜火中的道具舞。也是社火中的动物形象之一。狮子舞是唐代以前由波斯(今伊朗)传到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再由新疆传人内地的。狮舞进入社火,除与佛教中与文殊菩萨的坐骑有关外,还取意狮子是兽中之王,能驱妖镇邪,保四季平安。大的叫“太狮”,小的称“少狮”。其表演有文、武之区别,“文狮”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有滚球、踩球、跳跃、攀高等动作。高超的表演者可在叠起4~5层高的桌子腿上表演自如。

  【打车轮】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类似现代体操运动中的侧手翻。人体站直做好准备,上体向侧弯曲,手脚依次撑地,使身体在空中翻动一周后,立正还原。侧翻起来很像滚动的车轮,民间形象地称为“打车轮”。

  【哑吧儿】(哑巴)青海社火中的丑角人物。面涂烟墨,翻穿皮袄,手执火棍,一语不发,随意舞蹈。据民间传说他是楚庄公化身,因衣服槛褛,垢面装哑,才逃过了追兵的捉拿。

  【竹马子】 (竹马)青海社火中用竹子扎制成马等各种动物形象的道具。相传在清末由山西客商传来。用竹篾子扎成马、老虎、狮子、鹿、孔雀、仙鹤等动物的前身和后身,糊上纸或薄绸、布,按动物毛羽颜色画上色彩。演员把竹马子绑在身上,也可踩上高跷表演。旧时,西宁南大街火神庙的社火队所表演的胭脂马是典型的竹马子,扎制得身高体大全身赤红,演员马伕打扮,头戴翻翘草帽,蓝衣白裙,骑在“马”上,脚踩2米高的高跷,表演马的前奔后踢,左右打转等。

  【太平鼓】 ①青海社火中舞蹈之一种。太平鼓流行于甘肃及青海河湟地区,鼓形圆柱直筒状,长约120厘米,两面蒙皮,鼓面直径约35厘米。太平鼓的表演由数十人组成,演员化妆上身白汗褟,青夹夹,头戴英雄帽,下穿灯笼裤。用长带子穿在鼓环中,斜挎在左肩而垂于右胯下,随着指挥,重敲慢舞,在行进中、广场上都可表演,节奏分明,声震四方,寓意“太平”。②形如蒲扇,铁框,单面蒙以羊皮、鼓柄上套铁环的鼓,也称“单鼓”,“单皮鼓”。满族、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北京、东北三省、河北、西北等。跳时一般左手执鼓,右手执鼓鞭,边打边唱边跳,旧时常用于祭祀活动。西宁近郊后子河的太平鼓最为有名。

  【鞑子绊跤】青海社火中的舞蹈。鞑子即鞑靼明代以来对蒙古族的泛称。鞑子绊跤以双簧形式,表演蒙民善于摔跤,以及在摔跤中的各种动作,动作夸张,幽默风趣,一人表演,附一假人。

  【刘海戏蟾撒金钱】青海社火中节目之一。刘海,亦称刘海蟾,五代燕山人。相传为道教全真教祖师。初事燕主刘守光为丞相,后遇正阳子指点,遂弃官归隐,以后成为神仙。民间多绘作仙童状,前额垂发(此发型后世称为刘海),骑在螗背上,手舞钱串。社火中刘海的扮相亦如民间所传,借刘海戏金蟾的节目,向往发财致富。

  【张公背老婆】青海社火中的面具舞。其形式类似《猪八戒背媳妇》。以幽默风趣的表演,讽喻封建婚姻中不合情理的老夫少妻现象。一人表演,另作假人附在表演者身上。 20世纪30年代在西宁演出的秦腔戏中也有这出戏。(朱世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