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感慨,在城市过年一点意思都没有,羡慕农村浓浓的年节氛围;愈来愈多的学者们也担心,年俗文化会在城市消失殆尽。那么,年俗文化真的会在城市消失吗?
搞不清年俗为何物
在记者采访的很多市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回答是:不知“年”为何物?每每问及年俗文化,大多数人一脸无奈,异口同声道出的是惊人的相似:挖不清。
城市的大多数中青年人告诉记者,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除了串门喝酒、打牌玩麻将外再没干头;有的干脆就说除了烧钱之外没有别的感觉;更有甚者坦言,有啥年不年的,有钱天天过年,没钱天天发愁,年就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吃饱喝醉了睡,睡够酒醒了再喝再睡;即便是有人能说出点年味来,也仅仅是停留在贴贴春联、放放鞭炮、看看花灯之类的层面上,对更多年俗文化也是有口无言。
市民李先生对年俗虽有不少了解,但是他感慨自己难以言行一致:“年文化在中国繁衍了几千年,原本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年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传承发扬的集体文化,眼下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一些垃圾文化已经将这一文化取代,哪里还有心思按照老祖先留下来的方式去过年,我要是真那么过年,我就成另类了,所以我连新年穿新衣、出门穿新鞋的习俗都不去遵循了,也只能‘同流合污’,过年就是打牌喝酒。年俗文化看来真的要消失了......”
年俗文化博大精深
“年俗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内在实质是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粹之一......”我省著名民俗文化学者陈仲林老先生这样评价了年俗文化。
他介绍说,从腊月到来年的二月二,都是年俗文化集中展示的时节,不能说这期间每天都有年俗活动贯穿其间,但是,年俗文化无一日不在其中。现在的许多人已经不知道其中的好多事了,这期间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即便是在干也是在瞎干,有些可以说是胡整。
其实,年俗文化传统活动内容丰富了,从喝腊八粥、请灶神爷、祭拜先人、洁屋除尘、张贴春联、除夕守岁、给压岁钱到燃放爆竹、破五除九、观灯猜谜、吃饺子元宵、炒大豆开心眼等等这一系列年节习俗是有规矩,有讲究,也有用意和内涵的,有些东西是有严格的时间规定。现在虽然时代变了,无法按传统去循规蹈矩,但是其中的文化内涵是万万不能丢弃的。就拿春联来说,它所折射出的是一个人的文学修养、美学涵养、情操追求、价值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宣言。可是,现在成为了一种没有内涵的形式,胡写乱贴,有了就行,实在是一种可悲。社火也一样,它是对中华多元文化不断繁衍更新的平台,其中蕴含的文化多样性是任何一个载体都无法取代的,其中所反映的民间文化和民意民生是不言而喻的。
遗憾的是,现在这一切都在急剧变味,特别是在城市,已经很少有人去关注、关心这一文化的存在价值了。这一现象的确令人痛心。
对年俗文化各有说法
针对年俗文化是否会在城市消失这一问题,不少人的回答是模棱两可的,陈仲林老先生的回答也是:“很难说。”由此可见,年俗文化会不会在城市消失真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此,许多接受采访的人对年俗文化的存在与否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年俗文化存在与否无关紧要,不就是过个年吗?怎么过都是个过,只要自己高兴,想咋过就咋过,与文化无关。
这也正是陈仲林的担心忧虑所在。他特别强调,不怕年俗对文化的革新和简化,可怕的是对年俗文化失去传承。一种文化的形成需要千百年数十代人的的沉淀传承,而断送只需要一代人就足够了。而眼下年俗文化面临的处境是,人们对此知之甚少、言传甚少、身教甚少。
年俗文化主要靠辈辈相传源远流长的,是一种代代相传,言传身教来传承的文化,现在连老师都没有了,这一文化还怎么传承下去?
如何改变年俗文化淡漠的现象
陈老先生说,问题在个人,根子在社会,社会发展不平衡是导致这一文化身处窘迫的推手。既然是社会问题,就要用社会手段去拯救这一文化,社会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平时要让年俗文化进校园,进家庭;年节期间要大力倡导年俗文化,要花大力气宣传策划年节文化,把年节文化的内涵挖掘出来,让人们知道年节文化的本质,切身体会到年节文化带来的精神财富,引导大家会过年,过有趣味的年,有丰富内涵的年,只有这样,这一文化才有望重新崛起。(董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