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大美青海 / 人文篇 / 风俗人情

“骨节儿当当”里的河湟乡韵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1-26 09:31    编辑: 马燕燕         

   在旧时西宁,流传着一些“土里土气”的歌谣,它们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夹杂着许多诙言谐语。外地人听着往往一头雾水,本地人听着却是亲切有趣。这就是青海童谣。

  “小时候,我和兄妹们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缠着大人学唱童谣。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但我还能熟练地背诵好多首童谣来。”我省民俗专家朱世奎先生说,“就因为曾经快乐,所以记忆犹新。”

  耄耋之年的朱世奎先生依旧记得小时候唱的那些童谣,说着他唱了起来:“骨节儿当当,猫儿跳到缸上,缸儿扒倒,油倒掉……”西宁童谣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通过这些童谣使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增强,像《骨节儿当当》这样的童谣所传达出的一些事物之间的相关性,也训练了孩子们的逻辑性。

  根据内容,朱世奎先生将西宁童谣分为了四类。最常见的其实是在游戏中边玩耍边唱的童谣。比如像在“翻油饼”的游戏中,两个小孩手拉手,一边翻转,一边就会唱着:“翻翻翻油饼,麻雀扎的红头绳,你搽胭脂我搽粉,天上掉下来个油骨朵儿我俩儿啃,啃里啃里屙下了,尕碟碟里挖下了,尕箱箱里锁下了。”像这样边唱童谣便玩的游戏还有很多,像“耍活络”“踢脚板”“官兵捉贼”等。

  还有一种童谣,其作用就和摇篮曲一样,是孩子哭闹或是睡觉时所唱的。像“打箩箩,煨面面,阿舅来了散(音)饭饭,你一碗,脑(音)一碗,吃上了肚子疼号(音)脑(音)不管。打箩箩,煨面面,阿舅来了散(音)饭饭,啥饭,搅团,啥菜,韭菜,把阿舅吃成口袋。打箩箩,煨面面,阿舅来了散(音)饭饭。宰公鸡,叫鸣哩!宰母鸡,下蛋哩!吃白面,舍不得!吃黑面,笑话哩!”

  第三类就是单纯的童谣,像“喜鹊喜鹊夹夹夹(音),脑(音)子家里来亲家,亲家亲家你坐哈,吃上个烟了再说话。你的丫头扫地不扫地,夹着笤帚一溜屁,你的丫头担水不担水,站到行道里了流瓜(音)嘴,你的丫头揉面不揉面……”这些童谣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提醒小孩子们要勤快,不能偷懒。

  还有一类就是谜语类的童谣。“大豆豆大豆,鼻子长到嘴下头。”(谜底:茶壶或油罐)“一堵墙,猛跌倒,四根杆杆满天绕,一把扫帚地下扫。”(谜底:驴打滚)等等。“这些谜语类的童谣,通过形象的比喻,描述了一些事物的特点,让孩子们能快速地发现并了解该事物的特点。”朱世奎说。

  “流传于西宁地区的童谣,只有用青海话读唱出来,才会有属于青海的独特味道,用普通话读唱出来就不好听。因为他们很多都是青海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用青海方言的语调做韵脚。”朱世奎先生说,“老西宁的童谣不知流传了多少年,也不知是何人创作,不仅通俗易记,而且合辙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王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