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腊八节
腊八节是我国古老的民俗节日,它传承至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腊八这一天,人们用农家自产的豇豆、糯米、高粱、花生、核桃、大红枣等多种杂粮和干果,煮成香喷喷的腊八粥。它色泽美丽,香甜味美,营养丰富,人们在品尝幸福生活的同时,还会沉浸于腊八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十二月”与“腊月”,意同但字面上却不相干。据说在远古时期,年岁之终用猎获的禽兽举行大祭,这种祭祀活动,古称“腊”或“蜡”。周朝时,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神灵称为“蜡”,秦汉时统称为“腊”。“腊”多举行于农历十二月,人们便将十二月称为“腊月”。它还有很多名称,如岁尾、腊冬、残冬、穷冬、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这些不同的名称各有来由,最通俗也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腊月”。在古代,腊祭这一天被称为“腊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称“清祀”,周代称为“大蜡”。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才开始固定在腊月初八。
古代腊月初八,即“腊日”,人们大搞祭祀活动。一要祭祀祖先,二要敬献神灵,以祈福求寿,避难呈祥。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驱鬼避疾,以求平安健康,这种巫术活动在古代非常盛行。时间向前推移,腊八节内涵慢慢发生演变。腊八节举行年终祭祀时,为与祖先共享欢乐,家家户户都做丰盛菜肴,尽情欢享一番。这天吃的饭,俗称“腊八饭”或“腊八粥”,腊八节也就有了喜庆的成分。到了宋代,民间在腊八节熬制腊八粥,不仅自家食用,有的还馈赠亲友。明代,腊八粥成为皇帝赏赐朝臣的佳品。特别是清代,喝腊八粥之风更为盛行。之后,腊八粥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庆贺丰收的习俗,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后便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
中国的腊八节文化内涵如此深厚,古人也留下不少有关腊八节和腊八粥的名篇佳作。北齐魏收《腊节》诗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唐代杜甫《腊日》曰:“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清代夏仁虎写了一首《腊八》诗:“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北齐魏收《腊节》中的清祀、嘉平,皆指古代的腊日。清代夏仁虎《腊八》描述了腊八这天,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清朝的皇帝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赏赐大臣、诸王和宫妃。
有关腊八节,还有一个传说: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好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虽然只是一个传说,却表达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和对忠臣岳飞的怀念。
《武林旧事》记载:“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现在的腊八粥,原料十分丰富,大米、糯米、各种豆类、栗子、杏仁、莲子、核桃仁、大红枣、桂圆肉、花生、白果、百合等皆可入粥,任选几样,可随意搭配。我国幅员辽阔,过腊八节的习俗多种多样。腊八这一天,除喝腊八粥,有的地方还用腊八粥喂枣树,道出了人们期盼丰收的强烈愿望。还有的地区不喝腊八粥,只吃腊八面、制腊八豆腐,还有腌制腊八蒜的,腌好的腊八蒜,等春节吃饺子时一起食用。
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开始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卜庆萍)
腊八粥香
时光在季节的严寒中孕育出温情的花朵———腊八节,溢着香,带着暖,笑盈盈地向我们走来。
儿时,尽管日子贫穷,母亲总要给我们煮一锅浓香糯软的腊八粥。记得腊八头一天,母亲便从布袋里取出大大小小的豆子,让我们拣去杂质和石子,还不忘抓两把葵花籽和花生,并郑重地叮嘱我们不要贪吃。
母亲的工作可不轻松,她自己要剥栗子。只见她先用小刀把栗子皮划开一个小口,然后用力一捏,栗子果便被挤了出来。但是栗子上附着一层绒毛,这个可不好除。怎么办呢?这可难不住母亲,她把它们放到滚烫的开水碗里,几分钟后,母亲从水中把栗子捞出,用手指轻轻搓几下,绒毛就很容易被褪去了。母亲又仔细地夹了核桃仁,用同样的方法剥去那层包衣,这样一来,白白的核桃仁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核桃仁洁白如玉,令人垂涎三尺,但我们知道那是用来煮腊八粥的,是不能偷吃的。
腊八那天早上,父亲挑来清洌的井水,并抱来一捆麦秸干柴放到灶台下。母亲洗漱完毕,便把这些早已准备好的材料和淘洗好的大米小米一起倒入锅中,添上足够的水。母亲便坐到灶台旁,不紧不慢地拉起了风箱,神色安详,像在进行一个古老庄严的仪式。
淡蓝色的火苗快活地舔舐着锅底,火光映红了母亲的脸庞,她的脸上宛如开了一朵艳艳的桃花,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那个情景,是那样美丽动人!以往像麻雀般叽叽喳喳的几个兄妹,此时都安静了下来,静静地盯着母亲,盯着锅盖。一会儿,锅开了,开始“咕咚咕咚”地响,那些豆子栗子核桃瓜子们,都在锅里翻腾着,欢欢腾腾地唱着歌。
见我们犯馋,母亲笑了,问,你们知道腊八粥的来历吗?我们摇头。母亲莞尔,一边忙活着,一边轻声细语给我们讲起故事来:传说,古时有个年轻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等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回到家里,饥饿难耐,他白发苍苍的老母亲遍搜家里的坛坛罐罐,将残余的五谷颗粒,一起煮出一碗粥给儿子喝下。这个青年非常羞愧,从此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勤劳度日。
故事讲完,母亲问我们有什么感受?姐姐说,我们要孝敬老人;哥哥说,我们要勤劳,过日子要节俭。我年龄小,什么都说不出来,不由得红了脸。母亲抚摸着我们的头,什么都不说,只静静地微笑……
腊八粥煮好了,揭开锅,浓香扑鼻,我们流着口水端坐在餐桌前,只等母亲一声令下,就大快朵颐。但是,母亲盛了满满一大碗,让哥哥给爷爷奶奶送去,又盛了几碗,我和姐姐心领神会,赶紧给左邻右舍送去。等我们回来,一家人才开始品尝起这期待已久的美味。
此时,粥香弥漫了整个屋子,亲情氤氲在我们的心房,枯瘦的光阴中霎时有了直击心灵的温暖和幸福。我们慢慢品尝腊八粥,轻轻咬一口,就甜到了心里,我们不敢狼吞虎咽,只愿那香甜在口中停留得时间长一些,再长一些。放下碗,唇齿留香,不觉间,心已醉了。
光阴似流水,当年为我煮腊八粥的人已步入耄耋之年,但儿时腊八粥带来的美好和快乐却深深地镌刻在心底,那是任凭岁月的风霜雨雪都无法剥蚀的记忆,它是那样暖,那样香……(张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