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一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的进行曲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5-11-25 10:28    编辑: 马秀         

  立足创新:提高生态绿化建设的科技含量

  在规划设计上精益求精,在资金使用上精打细算,在树种选择上精挑细选,在栽植管护上精雕细琢……机制创新如一把标尺,刻写和丈量着西宁市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建设生态文明的精度和高度。

  坚持“依法治林”。进一步完善地方性法规,把生态建设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先后制定颁布了《西宁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西宁市林业管理条例》《西宁南北山绿化条例》《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建设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完善了林业地方法制体系。将现有林地纳入生态保护的底限,严格控制林地使用和恢复管理,努力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通过严格实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和林地征占用管理制度,全市没有发生严重非法侵占林地、湿地,破坏森林资源,滥捕乱猎野生动物等重大案件。

  创新防治机制。提高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和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防控工作水平,有害生物的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大幅下降。通过不断强化森林防火责任,创新森林防火工作机制,加大防火宣传、督导和检查力度,落实各项防扑火措施,实现了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火灾过火面积和受害面积三下降。

  推进林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改革调整市、区现有林业行政职能,建设工程从政府管理职能中剥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全面推行规划建设、养护管理作业招投标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统一开放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事企分开、建管分离、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生态建设管理新机制,城乡绿地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注重科技,立足创新。针对造林绿化、良种繁育、产业发展、养护管理等城乡绿化中急需的关键技术,先后进行了干旱浅山造林技术推广应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优良造林苗木繁育技术等方面的课题研究。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专项科研项目,开展科技攻关。三年来,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达千万元,取得成果13项,目前在研项目14项。从中央、省级财政争取资金1400多万元,进行绿化成果转化推广工作,建立科技示范点,生态绿化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

  坚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将义务植树工作与林业重点工程、通道绿化、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组织开展警民共建、军民共建及市民义务植树、城市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活动,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和跟踪制度,使全民义务植树走上了“基地化、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轨道,累计共建义务植树基地203个。

  坚持开展古树名木保护。目前全市已普查认定古树名木188株,出台《西宁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对全市所有古树名木进行了建档、挂牌,并签订保护管理责任书,落实了管护责任,每年有针对性开展修剪、专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复壮措施。目前,西宁市古树名木管理规范,档案齐全,保护措施到位。如今,这些得到保护的古树已成为西宁城市发展的见证。

  古城西宁,虽已入冬,但这里的一簇簇绿意似乎在告诉大家,这个城市的生态正在变奏,这颗“绿色明珠”已冉冉升起,正向着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宜居之城、幸福之城迈进!

  着眼长远: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如果说山上建林、身边增绿是西宁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量的增长,那么突显富民产业与生态文化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则是西宁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质的提升。

  创森过程中,西宁市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方针,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西宁地区实际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以苗木花卉、中藏药种植、森林旅游和多种经营相结合的林业产业格局,实现了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共赢。

  目前,全市有育苗单位1944家,育苗基地面积达1894.7公顷,年出圃各类苗木达15026.73万株,年产值8490万元,种苗产业已成为西宁市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重点集中在大通国家森林公园鹞子沟、察汗河两个景区,鹞子沟景区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开发经营,察汗河景区由大通宝库林场自主经营,每年门票收入在50万元左右。依托森林资源兴办“林家乐”“生态茶园”等,全市已建设“林家乐”“森林人家”524家,年产值在2000万元左右。

  全市已建立中藏药种植基地21处,种植面积达1404.5公顷;树莓基地3处,种植面积约300公顷;林下养殖基地17处,经营面积950公顷,林下经济实现年产值近1亿元。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增加林地综合效益,加速构建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经济双赢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吴亚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