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江之源,绿水青山已然成为最大的优势和骄傲。岳占宗 摄五年时间,青海生态坐标轴上再次刻下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深刻印记。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深情回望养育我们的大地,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青海,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维度中谋定思变、抢抓机遇,以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务实行动,在江源大地上印拓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大美画卷。
养山护水
当滴答的冰川融水汇聚成河奔流向东,当相连的山川湖海守住生态防线,当灵动的野生动物惬意地撒欢奔跑,人们无不赞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的背后是守护,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当时间把生态保护的点滴串连成线,绿色之“面”不断扩展延伸,从河湟谷地到三江之源,绿水青山已然成为最大的优势和骄傲。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林场,静静依偎在祁连山脉的怀抱中,尽显山野的自然诗意。这些年,林场以守护山野之绿为主业,兼有乡土树种苗木培育的任务。在浪士当苗圃的不同育苗区域内,山杨、祁连圆柏、青杄等幼苗整齐排列。
互助北山林场副场长周占邦介绍,目前有浪士当、加塘、加道沟和巴扎四个苗圃,以培育乡土树种为主,服务于全省国土绿化和林区植树造林的苗木需求。“不断提高活体植物移植成活率和保存率,持续开展引种驯化、选择育种等,目前收集植物600余种,隶属12科35属。”周占邦表示。
从一个个实际行动聚焦青海的生态之为,国土绿化可谓是提质增量,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进程中,青海的生态之变、生态之美被不断具象。
“十四五”以来,青海累计完成国土绿化2633.56万亩,其中,营造林1019.03万亩、草原修复治理1614.53万亩。依托33处国家级、省级“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多种形式累计完成义务植树折算7200余万株,13个省级森林城镇和31个省级森林乡村创建积极推进。
国土之绿离不开众人守护,如今青海大地活跃着一支队伍——生态管护员,他们加入生态保护行列,且在保护中获得生态收益。
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灯塔乡仁岗村的查宏保是省玛可河林业局红军沟管护站的生态管护员,8年多时间,他已从生态管护员成长为小组长。对于世居在玛可河林区的群众而言,曾经靠山吃山的方式是采伐,如今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到管护队伍中,大家认识到只有资源保护好了才能有可持续的收入。
省玛可河林业局通过建立长效的生态建设用工机制、争取和落实公益性岗位、推行森林资源村级和个人承包管护试点工作等方式,引导越来越多的群众成为生态管护员,目前共聘用群众259人,每年每人固定收入2.16万元。
五年来,青海全面落实林草湿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全省生态护林员稳定在8万人左右,其中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4.9万人,“生态美”和“百姓富”同步推进。
厚植底色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境内的克土沙区,距离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直线距离不到3公里。被誉为绿色长城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自1978年实施以来,为克土沙区的治理带来了希望。如今,昔日的荒凉之地变为沙漠绿洲,满眼皆是葱茏绿色。
生态管护员华世才和妻子王海兰除了日常巡护工作外,还会捡拾垃圾、防火巡查。“刚来时,一眼看过去都是沙子,更不用说在沙区能看见活物,如今这里是大变样。”华世才在克土沙区巡护时发现过猞猁,而普氏原羚、藏狐等也成了克土沙区“常住民”。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方法,采用人工设置沙障加植苗造林的治沙技术模式,克土沙区在高寒沙区走出一条成活率高、见效快的治沙造林新路子,缩短了治沙时限,减少了治沙投入,取得突出的治沙成效。
从克土沙区放眼全省,这五年是“三北”工程建设在江源大地上深入推进的重要阶段。青海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三北”工程攻坚战部署要求,建立省级协调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一意见两方案”,科学谋划“2+1+12+N”防沙治沙总体布局,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专家技术支撑联动机制和重点项目包片蹲点抓落实工作机制,突破性出台《青海省关于省级财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青海省“三北”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省与市(州)县8∶2配套资金分担比例。
自1978年启动“三北”工程以来,青海相继完成五期建设任务。当前,正值“三北”六期工程建设期,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青海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开展战略合作,与甘肃、新疆签署联防联治协议,谋划甘青边界河湟地区绿色廊道项目。同时,推行产业富民与以工代赈政策,将“三北”工程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辐射带动群众增收。
从河湟谷地到青海湖流域,从共和盆地到柴达木盆地,全省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从漫漫黄沙的不毛之地到绿野盈洲的生机之地,“三北”工程成果正转化为民生福祉、发展财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看省会西宁,南北山在青海生态版图上写下了不凡的成就,山与河、城、景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态美卷。今年,西宁北山大墩岭景区向群众开放,“西宁之眼”游客突破20万人次,还山于民、还绿于民的愿景照进现实,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的同时,群众生态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升。
向绿而进
位居“中国最美五大湖泊”之首的青海湖,在一次次战略“红利”的叠加释放中,实现迭代升级,如今正处在以国家公园候选区创建统筹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期。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探索形成“生态惠民、共建共享”的路径,12个观景点自2023年运营以来,建立了政府主导、村集体参与、农牧民分红的经营模式。今年以来,接待游客187.4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78.26万元,较上年分别增长5%、17%。
生态旅游如火如荼的背后,是生态资源释放的无限“潜景”,以“联动发展、服务地方”为目标,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黑马河镇的黑马河敖包观景点是12个生态观景点之一。当生态旅游为当地产业的发展释放红利,黑马河镇文巴村的牧之源文巴民宿,成了游客留宿观湖的绝佳地。作为村集体产业,2019年6月由第三方运营,租期6年实现收益200万元,目前村里个体经营民宿的也有15户左右,收入有了明显变化。
观景点提档升级、精品旅游线路“串珠成链”,部分观景点依托区位优势和景观吸引力,形成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运营新模式和生态富民新路径。
生态+旅游有优势更有潜力,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实现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亦是如此。而今,青海湖主景区和观景点辐射带动环湖8个乡镇20个村6400余户2万余名农牧民直接或者间接受益,解决1000余人就业。环湖设置2931名生态管护员岗位,落实7893万元草原生态奖补、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湿资金补助,受益群众达4106户。
生态红利的持续释放,调动了地方积极性,增进了发展认同。把山水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得以生动实践。金沙湾观景点依托特有的环湖沙漠景观资源发展生态旅游,通过就业带动型、业态参与型、产品销售型、资产分红型,深化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
青海湖正在严格的保护中向着全面绿色转型,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维度中,实现生态价值最大化,山水更显“颜值”、发展更有“价值”、旅游产品实现“增值”。
把有限的生态禀赋转化为无限的发展动能,生态贯穿于始终,生态价值、生态责任、生态潜力实现内在统一,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大美青海,厚植绿水青山优势,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