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线的经济观察】塔拉滩:昔日戈壁因绿而兴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28 10:30    编辑:张丽娟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昔日的戈壁荒滩,如今被蓝色的光伏板覆盖。这片高原上的切吉乡风电场,风力发电机巨型叶片在风中旋转。

  曾经沉寂的草原,因清洁能源的蓬勃发展,焕发新生机,改变着群众的生活与命运。因“绿”而兴的高原大地上,戈壁滩正成为充满机遇的“就业热土”,重塑着当地的经济与社会结构。

1共和县切吉乡风电场,农牧民办理新能源岗位入职手续。受访者供图

  清洁能源产业撑起的就业梦

  11月24日清晨,韩魁穿上工装,熟练地拿起检测设备,走向塔拉滩光伏产业园区的光伏矩阵。他是共和县龙羊峡镇麻尼磨台村的村民,如今已成功转型成为一名光伏技术工人,月收入8000元,远高于他过去依靠传统农牧业所获得的收入。

  今年6月,海南州众腾人力资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在网上发布了新能源岗位招聘信息,韩魁迅速记录岗位需求详情,并致电咨询具体内容。最终,他与这家公司签署了劳务协议。从打工奔波,到面对成片的光伏发电板,韩魁的转型是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带动就业最生动的缩影。

  “过去在各地奔波打工,收入起伏不定。如今成为技术工人,收入稳定可靠,习得真才实学,内心倍感踏实。”韩魁说。

  海南州众腾人力资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财务总监、海南州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李海敏说,青海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新能源装机规模达5600万千瓦,装机占比71.8%,发电量占比50.2%,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双主体”,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公司携手多家清洁能源公司,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发展的机会。

  海南州作为青海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核准装机容量达4783万千瓦,实现清洁能源并网装机3066万千瓦,占全省总量的46%。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中,本地劳动力就业占比超60%。与此同时,海南州通过项目用工、企业吸纳、光伏牧场分红、扶贫电站受益等途径,累计带动2.62万人实现稳定就业,共创收5.6亿元,人均收入2.15万元。

  塔拉滩上,在建光伏项目吸纳7326人务工,投产的光伏与风能电站留住1726人就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为832人提供岗位。清洁能源不仅让荒漠变绿洲,更让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2光伏专业课上,学生们进行电路设计。受访者供图

  高原绿电多元发展惠民生

  清洁能源产业所带来的就业机会,远不止于光伏项目的建设与运维。海南州在健全就业促进机制、统筹推进政策落实、积极跟进服务保障方面协同发力,促进绿色发展与就业增长同频共振。

  塔拉滩“光伏+生态牧场”将清洁能源开发与生态治理、民生增收深度融合。光伏板下,成群的“光伏羊”在悠闲觅食,光伏板为牧草遮风挡雨,减少水分蒸发,促进牧草生长,而羊群的存在,则有效控制杂草高度,避免对光伏板造成遮挡,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牧羊”的良性循环。

  海南州探索“光伏生态牧场”试点项目,不断扩大“光伏羊”养殖规模,并着力培育“绿色光伏羊”品牌。目前已建设“生态光伏牧场”32座,养殖出栏“光伏羊”1.3万只,实现收入1100万元。同时,还建成了生态光伏林2100亩,实现了“建一片光伏、留一片绿色、造一座牧场、富一方群众”的愿景。

  才华加是这场协同发展的受益者和推动者。作为贵南协吉人力资源有限责任公司总负责人,才华加于2018年带领12名同乡前往果洛藏族自治州以种草起步,凭借出色的组织和协作能力,赢得了各大企业的信任,近几年他的事业越做越大。

  2025年,才华加与共和县塔拉滩的青海乾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劳务合作协议,向光伏公司输送了300名农牧民,使他们转型为光伏技术工人,工资标准达8000元至1.5万元。

  “我能做的就是搭一座桥,让乡亲们赶上清洁能源产业的快车,在家门口找到好工作,拿到高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才华加说。

  依托清洁能源产业优势,海南州积极推动“生态牧场”“光伏旅游”等新业态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这些领域又额外带动就业16651人,形成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就业增收的良性互动。

3光伏产业园区,工作人员准备检修光伏板。马璞馨 摄

  从课堂到光伏板下的就业之桥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面对清洁能源产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海南州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响应,为产业培养新生力量。

  海南州职业技术学校的光伏实操间里,学生们专注地组装光伏板支架、连接电线线路。工具与金属的碰撞声、同学间的交流声此起彼伏,所有人全神贯注,相互配合,小型光伏发电站快速搭建完成。接通电源的瞬间,4个小型光伏板开始吸收光热,随着电表指示灯亮起,发电成功。

  “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更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电气控制、PIC控制、光伏电路板设计、风电站设计等,这些都是模拟实际工厂需求进行授课。”光伏工程技术应用教师杨向冬说。

  2023年,海南州职业技术学校设立新能源专业,开设《光伏工程技术应用》和《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两门核心课程。目前,该专业分为光伏班和电气班,共有120名学生。

  杨向冬告诉记者,针对新能源班级的学生,学校重点开展光伏运维保养、光伏板设计、组装及检修等专业方向的培养,力争让学生在毕业前成功考取光伏运维员证书。

  学校与黄河水电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学生毕业后可前往企业实习,考核成绩优异者可以入职,在光伏产业园从事相关工作。这种“入学即入职、上学即上岗”的培养模式,极大地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绿色转型与就业增收的和谐乐章

  清洁能源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关于可持续性与民生温度的深层次思考也日渐清晰。首先是对“人”的培养,清洁能源项目创造的就业机会不仅是项目建设阶段的施工岗位,更包括长期运维、技术升级、管理创新等全生命周期的职业需求。

  马玉成的故事就是其中的缩影。他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后,2024年入职众腾人力资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被分配至切吉乡风电场中核集团的风电建设项目,担任A标段的就业劳资专管员。

  “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能够在新能源领域的工作岗位上协助工人,深感自身工作颇具意义。”马玉成说,他的存在既保证了工人能够高效完工,又促使企业按时发放工资。这种专业的劳资管理,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润滑剂,也为当地创造了更稳定、更和谐的就业环境。

  李海敏说,海南州发展新能源已有10年,其显著优势推动了附近大量村民转型成为光伏技术工人。随着清洁能源技术迭代加速,从“会干活”到“懂技术”的深度转型,仍需更体系化、常态化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作为支撑。

  青海的清洁能源产业如同戈壁滩上顽强生长的劲草,既守护着生态安全,又孕育出蓬勃生机。它改变的不仅是能源结构,更是一方水土上人们的民生与未来,无数个体命运与发展洪流交汇,共同在草原谱写了一曲绿色转型与就业增收的和谐乐章。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