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大力提升高等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路径遵循。
为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青海落地见效,省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围绕“高等教育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主题,通过听取省政府专项报告、开展专题询问等方式开展监督工作。
11月25日,青海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开展全省高等教育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情况专题询问。
专题询问中,9位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2位省人大代表聚焦强化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顶层设计、学科专业布局、高校特色发展、项目资金、科研成果转化、师范生培养、产教融合、毕业生就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职业教育发展提质等10个核心问题接连发问,直击痛点难点。省政府、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等部门及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负责人现场应询,坦诚回应、务实作答,在“一问一答”中凝聚共识、明确路径,共同为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把脉会诊”、出谋划策。
【询问实录】
顶层设计谋全局绘就发展新蓝图
“请问,在‘十四五’期间,我省在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面向‘十五五’,省政府将采取哪些有效举措,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左旭明率先发问,拉开专题询问序幕。
省政府副秘书长王岐岳应询:“十四五”时期,青海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进步、跨越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发展底盘更实。高等教育年均投入超35亿元,较“十三五”增长42%;在校生规模达11.38万人,增长2万余人;毛入学率突破53%,增长7.7%。教育部一次性批复设立两所本科大学。第二,办学水平更高。青海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超算团队五年蝉联世界大赛一等奖;新增9个博士点、40个硕士点,全国省级一流专业达40%,理工类专业超60%;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第三,人才支撑更强。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占71.02%,引进培养博士教师达861人、五年增长五倍;实现博士后站(4个)和院士工作站(2个)“零的突破”;累计培养近14万名毕业生,超70%留青工作。第四,服务贡献更大。投入科研经费超20亿元,三江源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展望“十五五”,我们将重在五个持续发力: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力争2030年毛入学率达62%;二是深化政策协同,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三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四是提升办学质量,深化综合改革;五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更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学科布局强根基 供需对接提质效
“请问,下一步省政府将采取哪些重点举措,推动有组织的学科专业布局?”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武玉嶂紧接着发问。
省教育厅厅长申红兴应询: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持续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2013年以来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新增博士点13个、硕士点75个,动态调整6个;本科专业新增59个、撤销39个,调整力度空前。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主要从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统筹指导上下功夫。以《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为政策引领,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措施,指导高校“一校一案”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二是在强化调整上下功夫。实施高校本科专业建设三年行动,完善“红黄牌”提示制度,健全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持续推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三是在特色发展上下功夫。打造生态环境、盐湖资源、清洁能源、绿色算力等具有高原特色的学科专业群,支持高校建设人工智能、数据标注等“微专业”,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四是在内涵更新上下功夫。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0建设,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行动,着力打造人工智能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范式。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索端智询问:“青海大学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方面取得哪些成效?今后将重点建设哪些急需紧缺专业?”
青海大学党委书记李丽荣应询:在工作推进上,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学科专业布局。构建了“学科专业动态调整、AI赋能交叉融合、产教协同创新育人、质量保障闭环管理”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建立“黄牌提醒、红牌退出”监测机制。二是理顺管理体制,统筹构建学科组织体系。新建重组升级9个学院,建设2个部省合建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基本实现了学科布局、专业设置、资源配置等多个维度的全覆盖。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实现新跃升,在校生规模达28104人,研究生总数5979人,博士生规模较“十三五”末增长267%,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学科建设水平取得新突破,新增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农学、兽医学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师资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接近900人,占专任教师比例60.9%;科研创新服务展现新作为,科研到账经费15.12亿元,承担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薯9号”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马铃薯推广面积榜首。下一步,学校将在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布局人工智能、绿色算力、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智慧农业、智慧畜牧业等学科专业,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生态、医学、制造、康养等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工程硕博点,推进与青海现代化产业体系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布局,形成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的学科生态体系。
资源保障强支撑 协同发力促发展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主任委员王新平询问:“‘十五五’期间,省政府在高等教育项目、资金方面有什么新打算?”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吴密森应询:省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紧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全力推动青海职业技术大学新校区规划建设,扎实做好青海民族大学南山校区、青海理工学院二期、青海警官职业学院新校区等重点项目的协调推进与要素保障工作,进一步优化高校空间布局与层次类型结构。二是推动本科教育提质扩容。积极推动实施优质本科扩容计划,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超长期特别国债,重点支持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高校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更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三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能力。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引导高校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强化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更多青海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省财政厅副厅长范瑾应询:省财政厅的总体思路是坚持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相结合,保基本、提质量、促绩效,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紧密结合”:一是坚持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紧密结合。建立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加大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力度,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统筹多渠道资金支持优质本科高校扩容工程。二是坚持教育投入与科研投入紧密结合。加强财政预算和资源统筹,完善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扩大“包干制”范围,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三是坚持财政保障与财政监管紧密结合。加强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完善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绩效监管体系,切实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海南州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马永燚询问:“省政府将采取哪些举措,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省科技厅厅长曲玉祥应询:针对我省高校技术合同交易额在全省总量占比比较低的问题,我们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不足,二是高校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三是各高校成果转化专业服务能力不强,四是全省技术市场发育不成熟。针对以上原因,下一步,省科技厅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高质量编制《青海省“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改革优化省级科技计划体系,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二是引导高校积极开展面向市场需求的科技研发。精准对接产业创新需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建设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鼓励各高校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培育技术经理人、技术经纪人队伍,开展常态化技术成果对接活动。四是支持高校提升服务发展的能力。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组建创新联合体。五是完善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与政策落地。推动高校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建立尽职免责机制。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青海盐湖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祥文询问:“省政府在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方面有哪些打算?在服务‘三农’领域如何推动产教融合?”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李小牛应询:我们将立足产业需求,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高效融合。一是强化技术攻关,夯实科技创新供给。引导行业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卡脖子”技术开展攻关,支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标准制修订工作。二是强化平台建设,畅通成果转化通道。引导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打造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牵线、院所共答”的合作模式。三是强化主体培育,激活科技发展动能。深入实施优质企业培育工程,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靳生寿应询:总体来讲,产教融合方面,农业科研推广协同体系初步建立,架构上形成了“3+2+11”产学研融合推广体系。“3”即以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青海乡村振兴学院为依托,每年培育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专业人才1730人;“2”即以省农林科学院、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为主的科研攻坚力量;“11”就是围绕11个主导产业建立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多项成果已取得突破性成效,“青薯9号”全国种植面积747万亩,连续四年居全国马铃薯种植品种榜首。下一步,我们将做好“提升、培育、攻关、创新”文章:一是“提升”办学基础设施,改善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办学条件;二是“培育”实用专业人才,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实训基地;三是“攻关”农业重点领域,抓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单产提升、科技赋能;四是“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巩固提升11个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推”全链条。
育人兴教筑根基 服务民生显担当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公保才让询问:“青海师范大学在师范生培养方面取得哪些成效?面向‘十五五’有哪些打算?”
青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毛学荣应询:青海师范大学现有17个师范类本科专业,实现卓越教师培养全覆盖,其中省级及以上一流专业占比达88.24%,14个专业已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现有在校师范生7090人,占本科生总数的52.19%,10个教育硕士招生方向涵盖了教师教育类全部学科专业。学校毕业生在青海省中小学教师岗位占比为37.54%,近三年师范类毕业生共4366人,超60%的毕业生在教育行业就业。依托小学教育(全科)专业改革,已向社会输送合格小学全科型教师670余名,同时每年培训3000余名在职中小学教师。17年来先后有近2万名师范生赴我省42个县市区400余所基础教育学校开展顶岗支教实习。主要做法有三:一是深耕师德品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二是夯实专业知识,强化协同育人;三是强化职业技能,强化实践教学,建设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下一步打算:一是加强专业建设,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二是深化课程建设,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丰富课程教学资源;三是优化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教学指导质量;四是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完善教师教育和师范生评价体系。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主任委员刘伯林询问:“省政府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下一步有哪些新举措?”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胡斌应询:我们主要做了四个方面工作:一、强化政策支撑。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青海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文件,每年省政府都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专项安排,“十四五”以来,我省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二、强化岗位供给。可归纳为“三个一批”:一是市场化就业一批,累计开发重点领域就业岗位23万个,6.7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市场化就业;二是政策性岗位招录一批,“十四五”以来我省机关事业单位累计招录2.5万人,招募“三支一扶”人员9110人;三是省外就业一批,年均征集外省优质岗位1.2万个,“组团式”赴外省就业2300人。三、强化精准服务。一是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打造“青海e就业”特色品牌和“15分钟就业服务圈”;二是因人因需提供就业帮扶服务;三是精准开展技能培训,年均培训8600余人次。四、强化合作交流。创新建立“三跑一经常”工作机制,2021年以来争取就业补助资金45.4亿元,争取天津、山东定向招聘110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在完善机制保障、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能力、推进政策落实、引导就业观念上下功夫,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专题询问接近尾声,省人大代表、西宁市北大街小学校长林红英询问:青海民族大学在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后有哪些打算?
青海民族大学校长赵海兴应询:近年来,青海民族大学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明确打造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范单位这一目标,实施“五大工程”: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必修课,强化通用语教学;二是开展高水平研究,承担59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出版15项成果;三是助推民族地区发展,成立多个研究院;四是展示政策优越性,建成教育基地;五是建设精神家园,实行混合编班住宿。抓好“十件大事”:建成一套机制、一组基地、一个学部、一组课程、一批实践基地、一组雕塑、一座场馆、一项思政平台、一批典型、一批文艺精品。下一步,学校将实施“1+3+5+7+20”三年工作计划,紧扣一条主线,把握三个关键,深化五大工程,寻求七个突破,办成二十项实事,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提质增效。
随后,主持人随机询问:人工智能如何赋能青海高等教育发展?
青海民族大学校长赵海兴应询:一是构建了AI+课程体系和AI+专业体系,培养AI应用人才,提升就业的竞争力。二是加强AI交叉学科平台建设,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三是推动AI赋能高校管理效能提升,助力师生全面发展。四是培育AI应用文化氛围,为人工智能赋能青海高等教育贡献民大智慧。
“青海职业技术大学作为我省唯一入选国家级‘双高计划’的职业本科院校,将办学目标定位在打造青藏高原职业教育高地和西部技能型示范性职业技术大学。请问,围绕这一目标定位,将采取哪些重点举措,在体现差异化办学的同时,更好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我省产业布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需求,将青海职业技术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职业本科大学?”省人大代表、西宁市湟中区职业教育中心校长孔尚寿提出本次专题询问最后一个问题。
青海职业技术大学校长霍雄飞应询:学校是青海唯一一所国家级“双高计划”建设院校,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是唯一一所荣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的高校,2025年建成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和获批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设置17个本科专业,省外录取分数线平均超本科线30分,今年就业率达96.05%,居全省高校首位。下一步,将从四方面发力:一是优化专业布局,聚焦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2030年规划设置30个职业本科专业;二是构建贯通体系,扩大中本、高本衔接贯通培养试点范围;三是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产业学院和联合体,推动“四个合作”走深走实;四是提升育人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五金”建设,保持就业率90%以上。未来,学校将借助教育援青、东西部协作资源优势,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青海工匠。
……
三个多小时的专题询问中,委员和代表直击要害,应询人员坦诚作答。
“通过询问人和应询人的‘一问一答’,感到‘十四五’期间,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问题直击矛盾,问到了关键,问到了责任,相关单位答出了承诺,答出了担当”,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负责人表示,“会后,我们在推动问题解决上下功夫,监督促进应询承诺事项办理工作。大家一起努力,知责于心、担责于肩、履责于行,把这次专题询问的成果运用好,确保专题询问中提出的应询承诺事项真正落到实处。”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