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发挥政协作用 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省政协围绕“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协商议政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27 09:37    编辑:张丽娟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全球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地区。生态保护,于青海而言,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作为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重要任务,让自然生态之美在青海绵延绽放。

省政协调研组调研多矿物菌肥应用技术。省政协供图

  聚焦中心任务“选题”

  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青海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双月协商座谈会是政协发挥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载体。在此背景下,省政协以双月协商座谈会为平台,通过精准选题、深入调研、高效协商,为青海生态功能最大化注入“政协力量”。

  “围绕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青海生态功能最大化协商建言,是省政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对进一步推动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部署要求具有重要意义。”省政协主席公保扎西主持座谈会时指出。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生态,更是青海广大政协委员长期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委员们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提出真知灼见,为青海的生态保护贡献智慧和力量。2022年以来,省政协向省政府报送了近百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调研视察报告、重点提案摘报、社情民意信息等,得到了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省政府积极推动政协重要履职成果得到有效转化落实,实现了“建言”与“见效”的无缝衔接,极大激发了委员履职尽责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确保协商实效,承办此次协商任务的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于今年3月份启动准备工作。组织调研组成员进行政策学习,邀请14个厅局和单位开展情况交流,掌握现状。深入西宁、海东、海南、海北、黄南、玉树等市州实地调研,并联动各民主党派省委会、省工商联及市州政协协同发力,形成的专题报告,梳理出了制约发展的难点,提出了具有专业性、可操作的意见建议。

省政协调研组在西宁调研。省政协供图

  发挥政协优势“破题”

  草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我省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建设重大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座谈会发言环节,首先发言的省政协委员曹广超说。他建议,筑牢科技链,突破草原生态修复瓶颈。设立高原冻土碳库保护专项,建立土壤微生物资源库,选育适应高海拔高寒环境的优质草种,推广海北藏族自治州“四级明白卡”制度,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延伸产业链,激活草原生态价值转化。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制定《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建立质量追溯平台。强化制度链,构建长效保障机制。动态调整生态补偿标准,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牧民通过参与生态保护提高经济收入。

  民建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李国翠在发言中说,“在我省分布的2800多种野生植物中,青海特有植物100余种,多数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就加强我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她建议,开展野外调查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及时掌握其变化趋势,实现全过程信息化建档管理。建设种质资源库、繁育圃并开展迁地保护,收集保存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活体,突破濒危植物人工繁殖关键技术,恢复和扩大野生种群。建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区,加强极小种群植物濒危机制成因研究。

  省政协常委王昆关注的是水生生物资源,结合前期调研,他在发言时说,“我省高度重视高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有力维护了青藏高原水生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他建议,建立青海省珍稀水生生物救护中心,开展三江源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调查,摸清高原孑遗物种数量、珍稀濒危水生生物资源类型。构建共创共享机制,孵化培育本土水生生物繁育科研团队和科技领军专家。加大渔政执法力度,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宣传科普教育。

  玉树藏族自治州是全省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玉树州政协副主席刘中介绍,玉树率先在全省颁布《玉树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办法》等4部地方性法规,成立“青南地区”首个生态法庭,构建全方位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立“多员合一”管护队伍等,探索出一条具有玉树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他坦言,玉树州在生态多样性保护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短板。

  结合玉树州实际情况,他建议,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江源生态修复等关键议题,推动现有法规与国家最新生态战略衔接,细化草原、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具体条款。深入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拓宽资金渠道,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研究的科技投入,用好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政策,针对生态监测、生物多样性研究等专业领域,邀请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同时建立“传帮带”机制,帮助本地人才提升专业能力。推动绿色发展,探索保护和发展双赢路径。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项规划,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和预警,建立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机制。

  “通过强化平台科研人才三大支撑,统筹推进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省政协委员魏立新说。平台建设方面,加快建设青藏高原资源种质库、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验室和青藏高原国家植物园。科学研究方面,重点开展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时空格局形成与维持、生物多样性及资源调查及评估、生物资源的挖掘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变化及保护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支持机制,改进人才评价考核制度,鼓励青年人才挑战最前沿的科技问题,支持他们到重大科技攻坚中、在重要岗位上历练。

  省政协常委李玉林建议,构建“空间管控-生态修复-制度保障-多元协同”四位一体的保护体系。通过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空间管控,借鉴三江源国家公园经验,在青海湖、祁连山等自然保护地,建立跨省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科技赋能与本土化实践进行生态修复。通过立法与社区共治双轮驱动完善制度保障,修订《青海省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制定《草原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管理办法》,推广和扩大“生态管护员”制度,吸纳更多牧民参与巡护监测。构建实现生态功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的生动局面。

玉树隆宝滩湿地。祁国彪 摄

  凝聚多方共识“答题”

  政协委员与专家学者立足扎实调研,精准提出意见建议;与会的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悉心聆听、及时反馈,在双向互动中汇聚起发展合力。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安世远结合部门职能和开展的工作,对与会者提出的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和调查评估2个方面的建议给予了回应。他表示,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研究委员专家们的意见建议,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和水平,展示青海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为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韩强就种群监测体系、科技支撑、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建议给予了回应,他表示,将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以“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为目标,持续加快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不断优化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执法监管,强化科技支撑,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努力推动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李生平在回应发言时表示,将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大植被保护和恢复力度,维护生物多样性,严格按照功能分区要求,维护草原、森林、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和预警系统数据服务平台,实现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重点物种栖息地的定期评估。与玉树州、西宁市合作,就三江源国家公园珍稀植物迁地保护,建立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深化研究。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局长张峰表示,将认真落实职能职责,积极应对风险隐患,规范完善监测体系,推进系统保护综合治理。创新局地协作机制,做好监督协调、指导服务工作。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实行差异化管控,加快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

  公保扎西希望住青全国政协委员及全省各级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要聚焦青海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关键性、长远性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务实建言献策,助力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用心用情做好鼓与呼,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