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文旅“上分”!潮玩圈粉年轻人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19 10:30    编辑:马秀         

  在同宝山顶穿羽绒服看日出、吃火锅、放烟花,成为年轻人冬日欢度周末的新方式。张进娥 摄

  前不久,2025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暨青海省冬春季文化旅游惠民系列活动在西宁正式启动,110套兼具地域特色与实用性的获奖文创产品现场集中亮相,600万元文旅消费券通过多平台同步上线投放,青海旅游精品线路与主题线路重磅发布,不仅为游客送上了真金白银的出行福利,更标志着青海冬季旅游消费盛宴全面启幕。

  这场备受关注的文旅盛会,成为打破“在青海秋冬是旅游淡季”刻板印象的关键节点。数据显示,自今年秋季以来,青海文旅市场呈现持续升温态势,国庆期间全省文旅订单同比增长25%,高出全国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357.74万人次的接待量中“00后”占比居多。随着惠民活动的启动,叠加景区半价、交通优惠、住宿打折等配套政策,青海的秋冬旅游再添强劲动力。

  当祁连山的秋意尚未褪去,青海湖的湖面结起薄冰。青海的秋末冬初正以“层林尽染”与“银装素裹”的双重景致,吸引着八方游客。从同宝山的日出云海到岗什卡的冰雪驰骋,从非遗手工作坊到草原冬肉市集,青海深度挖掘“文旅+”融合潜力,让独特的“冷资源”持续迸发经济“热效应”,在季节交替间圈粉游人。

  同宝山上看日出云海。谭梅 摄

    政策活动开路 秋冬旅游“热起来”

  “今冬游青海,可以直接领文旅消费券,景区半价,酒店也有打折,这波福利太懂年轻人了!”11月初,来自西安的“00后”游客“张Vv”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青海行程,配图里青海湖及茶卡盐湖奇观美景收获了不少点赞。她的“说走就走”,正是青海秋冬文旅政策精准圈粉的生动写照。

  在10月31日启动的2025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暨全省冬春季文化旅游惠民系列活动上,西宁市海伦凯勒牌雪豹墨镜等兼具地域特色与实用性的商品脱颖而出,当日发布的旅游精品线路和主题线路涵盖冰雪奇观、民俗探秘、康养休闲等多个维度,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站式”出行参考。同期上线的通过云闪付、携程等平台精准投放的百万文旅消费券,覆盖景区门票、酒店住宿、文创购物等核心消费场景,也让旅游成本大幅降低。

  如今西宁正通过“文旅+”模式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型,通过特色民宿扩容、网红街区打造、夜间经济激活等举措,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生态,持续推动城市影响力和人气的双重提升。其中,西宁通过深化“一芯一环多带”城市文旅发展格局,以力盟商业步行街、唐道·637商圈为核心培育夜间消费场景,夜间消费占比达40%。

  而随着各地游客的到来,西宁市区以及周边地区的民宿迎来了预订高峰。乡村民宿、城市周边常规房、家庭套房等特色房型备受青睐。西宁市区部分特色民宿通过推出优惠、连住折扣等政策,并配备智能家居等设施,精准满足家庭出游需求。进入秋冬季节,青海部分民宿和三星级及以上宾馆推出相关住宿套餐,高性价比成为吸引年轻游客的重要筹码。

  实打实的政策扶持,让青海秋冬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据携程《2025国庆中秋双节旅游报告》显示,今年国庆期间青海文旅订单同比增长25%,高出全国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国第五,实现旅游花费34.39亿元,国庆期间接待游客357.74万人次,其中“00后”游客占比居高。而整个前三季度,青海更是交出了接待游客5613.63万人次、旅游总花费535.66亿元的亮眼成绩单。从国庆黄金周的“开门红”到11月进入冬季旅游的“续热度”,政策引导下的青海全域旅游,正打破季节限制,走向“全季火热”。

  俯瞰青海湖同宝山露营基地。张进娥 摄

    业态跨界融合 网红打卡“潮起来”

  “凌晨5点出发,1小时30分钟直达山顶,在海拔4024米的同宝山等待日出,当云海翻涌着撞上朝阳,再和小伙伴们放一场烟花,这才是冬天旅行的正确打开方式!”11月2日,网友邶秋在抖音平台分享的青海湖同宝山日出视频,点赞量破万。这座距离西宁百余公里的红色名山,如今凭借“硬核浪漫”成为年轻人的打卡新地标。

  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同宝山走红并非偶然。作为青海湖的“最佳观景点”,这里曾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天然屏障,承载着“两弹一星”的红色记忆。在今年8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原子城同宝山登山大会上,海北州当地文旅部门深挖其红色文化与生态资源,升级推出同宝山旅游活动。针对年轻游客偏好,景区优化了旅游产品:非自驾游客可以报名年轻人氛围小团,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玩游戏、拍大片;自驾游客可选择硬派越野拼车,沿途欣赏草原与雪山交织的风光。山顶配套的观景平台、休息驿站等也满足了打卡需求,而“穿羽绒服看日出”的独特体验,让每一条短视频都自带传播属性。如今,年轻游客在体验骑马登山观日出乐趣的时候,不仅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也带动周边农牧民吃上“旅游饭”。

  如果说去同宝山观日出是“浪漫治愈系”,那去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岗什卡雪峰登山则是“热血挑战派”。作为国家首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岗什卡雪峰通过举办世界滑雪登山大师赛等赛事,让“人生第一座雪山”的标签深入人心。

  进入11月,岗什卡雪峰已做好冬季旅游的准备,除了专业滑雪登山项目,还新增了直升机游览服务,可让游客直达大本营俯瞰雪山全貌,推出的音乐会、锅庄晚会等活动更添社交氛围。景区内设置的冰雕雪雕体验区、帐篷美食街和非遗文创市集,让年轻人在滑雪后,能围坐品尝雪山火锅、雪峰咖啡等,还可以选购以岗什卡传说为灵感的文创产品。当地还打造了岗什卡集市,组建“驮运马帮”,40余个由群众自发经营的摊位,让牛肉干、酸奶等高原特色食品变身“网红零食”,成为景区消费新宠。

  除了看日出、爬雪山,青海的“潮玩法”更藏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里。11月初,在西宁市城西区新宁广场举办的火锅嘉年华上,青海土暖锅、黑芝麻粽子火锅等特色美食齐聚,搭配非遗手作体验、趣味互动游戏,让年轻人在大快朵颐中感受河湟文化魅力。不久前,在海北州刚察县举办的农文旅推介会暨草原冬肉集上,烤全羊、煮牛肉免费品尝,草膘牛羊肉、民族手工艺品一站式选购,现场的精彩演绎让“鱼鸟天堂 大美刚察”的形象深入人心,万元代金券更是点燃了消费热情。而塔尔寺周边非遗工坊的手作体验、藏文化博物馆的沉浸式展览、丹噶尔古城的茶马古道体验,让年轻游客在打卡之余,收获满满的文化体验。

  近年来,从察尔汗盐湖的“天空之镜”到黑独山的“戈壁星球”,从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的丹霞雪景到同宝山的日出奇观,青海的网红打卡点不断扩容。这些景点之所以能持续“破圈”,正是因为抓住了年轻消费群体“既要颜值又要内涵”的需求,将自然景观与文化体验、社交属性相结合,让每一次旅行都充满新鲜感与记忆点,也让旅行的快乐更加凸显。

  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岗什卡雪峰景区。谭梅 摄

    文旅经济共生 民生福祉“实起来”

  “以前冬天只能在家待着,现在在景区的岗什卡集市销售青海特色农畜产品,每天能赚200多块,一个冬天下来收入很可观!”在岗什卡雪峰景区的地摊前,牧民卓玛一边给游客介绍青海特色的牛肉干和酸奶,一边笑着说道。文旅产业的火热,不仅让青海的“冷资源”变成“热产业”,更让当地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实现了旅游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文旅融合的“溢出效应”,首先体现在就业与增收上。据记者采访得知,近两年,海北州通过发展冬季冰雪旅游,通过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已带动全州农牧民就近就业3万余人次,人均年收入超过1.5万元。其中岗什卡雪峰景区成效尤为显著,通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带动本地357人稳定就业,截至2025年9月,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110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超8191万元。同样在同宝山周边,景区露营基地优先聘用本地群众,提供服务、环卫等岗位,带动从业人员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周边牧民通过销售特色产品实现收入稳步增长。“妈妈岗”“灵活就业岗”等特色岗位的推出,让妇女、老人等群体也能分享旅游红利,让文旅经济的成果惠及更多人。

  不得不提的是,青海文创产业的崛起成为文化传播与经济增收的“双向引擎”。在2025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青海110套特色文创产品获奖,这些兼具地域特色与实用性的商品,成为年轻人带走“青海记忆”的首选。门源、塔尔寺等多地开发的地域文创产品,通过景区销售、电商渠道走向全国,让青海文化以更年轻的方式“破圈”传播。据中国旅游协会旅游商品与装备分会秘书长许京生表示,有特色、有创新、实用性强的旅游商品,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也是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如今的青海,文旅经济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海东市的“河湟民俗探秘体验之旅”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客流量显著增长,搅团、焜锅馍等特色美食成为“舌尖经济”的主角,让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海南藏族自治州的“温泉沐身康养休闲之旅”,更是将特色民俗与温泉体验相结合,配套的藏式餐饮、民族服饰租赁等服务,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产业链。据相关数据显示,11月初冬季旅游延续增长态势,年轻游客消费占比超6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随着文化基因融入旅游,让青海的全域旅游之路越走越宽,不仅让更多人领略到高原冬天的独特魅力,更让文旅融合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强大动力。这个冬天,不妨收拾行囊,奔赴青海!在雪山下打卡、在草原上露营、在非遗工坊体验、在星空下许愿,感受这场冬季文旅盛宴,见证高原大地上的“诗与远方”“人间烟火”。

  (来源:青海日报)

  岗什卡雪峰景区内连心湖一景。谭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