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车轮在土乡赛道飞驰
——2025青海省公路/山地自行车锦标赛现场见闻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16 10:28    编辑:马秀         

选手们蓄势待发。记者 张富昭 摄

  初冬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被一层薄薄的晨霜覆盖,空气中弥漫着清冷与热烈交织的气息。11月15日,2025青海省公路/山地自行车锦标赛在这里拉开帷幕,笔直的赛道如同一条纽带,将不同年龄、不同梦想的人们紧紧相连。

  10时,位于新城区的比赛起点已是人声鼎沸。专业选手穿着各色骑行服在起点线处严阵以待,他们检查着车辆,做着最后的热身。

  人群中,一个略显青涩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来自美丽达车队的徐龙舞。这个刚满16岁的少年是海东市第四中学的高一学生,一大早就和母亲从乐都区赶来。他专注地调试着变速器,眼神里既有初出茅庐的紧张,更有对赛道的渴望。“今年在西宁文峰杯山地自行车赛拿了第八名。”他腼腆地说着,声音里带着这个年纪特有的羞涩与骄傲,“我想好好训练,将来能站上环青赛的舞台。”他的梦想如同远处赤列雪山反射的阳光,纯净而耀眼。

  发令哨响,选手们如离弦之箭冲出起点。徐龙舞的身影很快融入疾驰的车流,在笔直的赛道上化作一个移动的点。

  他的母亲晁秀清站在赛道旁,双手紧握护栏,目光始终追随着儿子远去的方向。“孩子喜欢,我们就支持。”这位母亲眼神中满是期待。她讲述着儿子如何平衡学业与训练,如何在每个周末和假期完成练习。“看着他为自己的梦想努力,我们做父母的,再远也要来加油。”晁秀清说。

  赛道旁,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年人格外专注。来自互助县塘川镇的袁忠禄扶着栏杆,目光追随着每一个飞驰而过的身影。“年轻时,我也是靠自行车吃饭的。”他感慨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加入“倒蛋部队”,骑着永久牌自行车往返于农村与西宁之间,后座捆满从乡亲那里收来的鸡蛋。“那时候,自行车是谋生的工具,载着全家的柴米油盐。”他记得那些颠簸的土路,记得雨天泥浆溅满裤腿的艰辛,更记得用挣来的钱给家里添置第一台电视机时的喜悦。

  如今,同样的路铺成了平整的柏油赛道,自行车是生活工具,也是运动器械,这变迁让他唏嘘不已。

  中午时分,比赛进入最后两圈的冲刺阶段。徐龙舞处在中游位置,汗水沿着安全帽往下淌,但他的踏频依然稳定。每一圈骑行都是对意志的考验。

  观众的加油声在赛道回荡,形成独特的声浪。袁忠禄看着这些年轻骑手,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同样的汗水,只是为着不同的目标。他感叹:“以前我们骑车是为了生活,现在他们骑车是为了梦想。时代真的不一样了。”

  最后一圈,徐龙舞奋力加速,最终以中游成绩完成比赛。虽然未能站上领奖台,但当他冲过终点线时,母亲第一时间上前为他披上外套,递上热水。这个瞬间,成绩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少年正朝着梦想踏实迈进。

  15时,赛事落下帷幕。工作人员开始拆除临时设施,观众陆续散去。徐龙舞和母亲带着这次比赛的经验和对未来的期许踏上了返回乐都的路,袁忠禄也带着满心的感慨搭车回塘川镇。

  自行车在这片土地上完成了从谋生工具到精神载体的蜕变,而互助县的青山绿水间,不仅留下了轮胎的痕迹,更印刻了一个时代前行的轨迹。这场赛事如同一个缩影,让我们看见个体的梦想如何与时代的脉搏共振,看见一种交通工具如何承载着不同年龄段群众的生活与希望,在高原的公路上不断向前。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