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出口增速连续6个季度居全国第一位
“青字号”扬帆出海背后的成功密码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29 09:53    编辑:许娜         

  从高原枸杞俏销欧洲市场,到龙羊峡三文鱼端上国外餐桌,青海特色农产品正以强劲势头扬帆出海。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青字号”特色农产品累计向46个国家(地区)出口4.5亿元,同比增长47.6%;出口农产品种类达95种,较去年同期新增56种,出口增速连续6个季度居全国第一位。在高原与世界的双向奔赴中,青海特色农产品何以乘风破浪,持续扩大国际贸易“朋友圈”,让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卖得好”?

工人采摘新鲜枸杞。图片由受访企业提供

  高原“红宝石”出海之路越走越宽广

  8月27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万亩枸杞园里,鲜红饱满的果实缀满枝头,无数颗“红宝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采摘工人头戴遮阳帽,手指翻飞,熟练地将成熟的枸杞果轻摘入桶。

  当天抵达加工车间的鲜果,要先后经过两道清洗工序。“第一道工序用自来水清洗,主要去除枸杞表面的沙尘和采摘时渗出的糖分,避免后期晾晒时粘连。第二道工序用2.5%的碱水清洗,目的是破除枸杞表面的蜡质层,方便后续晾晒。清洗完成后,全程不再用手接触,静置20分钟等待下一步处理。”格尔木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销售部门负责人蒋芳说,每颗枸杞都有“身份证”,从种植时的肥料管控,到采收运输的精准记录,全流程都要符合“双标达标”。

  清洗环节的精细把控,只是企业守护品质的第一步。当洁净的鲜果完成静置后,古法阴干工艺便赋予它们最终的成熟形态。

  “果实间距精确到6厘米,以保证通风,鲜果需在这样的环境下晾晒3天至自然起皱,最大限度保留枸杞的营养成分。我们的坚持与努力换来的是有机枸杞出口量持续增长,连续11年枸杞出口额稳居青海之首。”蒋芳说,经过多年的市场耕耘,国外客户对柴达木有机枸杞的品质十分认可,产品远销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家。

  这份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品质,让柴达木枸杞在国际市场站稳了脚跟,而畅通的出口链路,则为“高原好货”走向全球再添助力——在产品远销欧洲市场背后,海关的精准服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关工作人员经常上门开展政策宣讲,推广原产地证书自助打印和检验检疫证书‘云签发’等服务,手把手指导我们用足用好海关助企惠企政策。”蒋芳说。

  近年来,西宁海关所属格尔木海关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上持续发力,发挥海西州枸杞技术性贸易措施评议基地优势,指导企业建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提升企业合规意识和抗风险能力,通过“一企一策”“关长送政策上门”等方式指导企业申请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不断增强进出口企业品牌保护意识,助力柴达木有机枸杞出海之路越走越宽广。

三文鱼养殖基地。图片由受访企业提供

  “青海产”三文鱼增添外贸新活力

  在海拔2600米的青海龙羊峡水库,三文鱼自在游弋——这里是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年均12摄氏度的水温、全年不封冻的环境,以及源自冰川雪山的融水,为三文鱼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室”。

  从2008年成立至今,这家企业已构建起从孵化、育苗、养殖、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更凭借过硬品质与政策助力,让“青海产”三文鱼游向新加坡、泰国、西班牙、墨西哥等15个国家。

  “每立方米水体仅养1条鱼,平均养殖密度是挪威的5倍,是欧洲有机养殖标准密度的1倍,确保每条鱼能在广阔空间自由生长。”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罗方说,在青海商务部门协调下,每日从捕捞、加工到发货不超过6小时,最快36小时就能送达消费者餐桌。

  如今,龙羊峡三文鱼年产量达1.5万吨,在国产三文鱼市场占有率超过50%,2024年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98%,2025年上半年外贸出口额同比增长142%。

  这份成绩的背后,既有产品创新的加持,更有政策扶持的助力。2023年至2024年,我省商务部门支持企业建成深加工工厂,除传统冰鲜整鱼外,三文鱼柳、刺身、烟熏制品等新产品相继面世。针对欧洲市场对烟熏品类的偏好,企业调整口味与包装,成功打开新市场。

  “商务部门帮我们降成本、搭平台,让我们能放心闯国际市场。”罗方说,每年商务部门会组织企业参加国际水产品展会,还通过市场保障类项目补贴展位租赁和搭建费用,助力企业连续亮相专业展会。展会上,龙羊峡三文鱼凭借高品质吸引全球客户,也让企业精准把握国际市场发展趋势。

  从线下覆盖全国,到线上布局直播与短视频推广,从深耕国内市场到拓展日本、西班牙等国际版图,龙洋知鲜的成长轨迹,正是青海特色农产品借力政策、依托品质开拓全球市场的生动缩影。如今,来自高原的三文鱼,正以更快的速度游向更广阔的全球餐桌,为青海外贸增添新的活力。

工作人员分割三文鱼。图片由受访企业提供
“青海产”三文鱼。图片由受访企业提供

  特色农产品出口版图持续扩容

  近年来,青海立足高原独特生态禀赋,持续推动特色农产品加速“走出去”,出口品类不断丰富、海外版图稳步扩大。从凭借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等优势远销东南亚的冷凉蔬菜,到以高糖含量打响国际知名度的枸杞,再到依托洁净湖水养殖、填补高端水产品出口空白的三文鱼,青海特色农产品已形成多元出海格局。

  今年6月,这一出口矩阵再添新成员——海东地区22.5吨马铃薯成功销往吉尔吉斯斯坦,不仅为青海农产品出口清单新增品类,更拓宽了西北高原农产品对接中亚市场的通道,进一步彰显青海依托生态优势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强劲潜力。

  要让这份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出口增长,还需职能部门主动作为,破除梗阻。我省商务部门和海关的一系列举措正是关键支撑。

  为优化口岸营商环境,西宁海关建立“关企一对一”服务机制,及时有效解决企业在检验检疫、物流运输、口岸通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申报—查验—放行”全流程电子化,进一步压缩通关时长。同时,打好政策指导、便利通关、技术标准服务等“组合拳”,加强对农产品企业的指导,支持特色农产品扩大出口。西宁海关还将在助企惠企政策措施的精准落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下功夫,助推更多高品质青海特色农产品走向海外,以更高水平服务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

  立足建设产业“四地”定位,省商务厅指导我省各市州发展特色外向型产业,促进自产产品出口增长。同时,实施“外贸优品”工程,聚焦八大重点外向型产业,编制《青海外贸优品宣传手册》,推动高原特色产品向品牌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无论是“关企一对一”服务机制解决企业难题,还是“外贸优品”工程提升产品竞争力,都让带着高原印记的绿色产品与特色产业不断擦亮“青字号”的国际名片,更让青海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开放优势,为外贸增长注入了可持续的“绿色动能”。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