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光耀青海 荧屏内外续文脉
——《非遗里的中国》青海篇引发热烈反响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14 09:33    编辑:马秀         

  7月13日晚,央视综合频道《非遗里的中国》青海篇如约绽放荧屏。当大美青海的山川河流与绚烂非遗交相辉映,无数青海观众守在电视机前,心潮澎湃。这部聚焦青海非遗的匠心之作,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在高原大地掀起一股强烈的文化认同与传承热情。

  自豪感在胸中激荡,文化根脉如此鲜活

  “原来家门口的‘花儿’这么了不起!”西宁市民马晓芸一家三代围坐观看节目,她尤其被“花儿”环节打动,“以前只当是山歌,现在才明白它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活化石’,那首阿卡贝拉版《巴西古溜溜》,听得我汗毛都竖起来了!”节目中对青绣多样性的展示,更让退休教师赵玉华感慨万千:“土族盘绣的太阳花、湟源皮绣的粗犷细腻……这些针线里藏着我们青海人的魂。以前觉得非遗离生活远,现在看,它就在我们的衣襟上、门窗边!”

  在湟源县排灯传承基地,本地居民李建明指着荧幕上流光溢彩的排灯激动不已:“小时候满街都是排灯,现在做成小夜灯、蓝牙音响,老手艺有了新活法,我们打心眼里高兴!”

  活态传承的典范,创新赋予永恒生命力

  西宁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关戎评价节目“极具标杆意义”:“它精准捕捉了青海非遗的核心价值——多民族共生孕育的‘活态’特质。无论是‘花儿’跨越民族的共唱,还是青绣不同绣种的百花齐放,都体现了文化交融的磅礴力量。”

  青海师范大学教授安定明特别点赞节目对“创新性传承”的深度呈现:“王晖用现代音乐重构‘花儿’,薛婷将光纤织入千年藏毯……这些不是简单的‘新瓶装旧酒’,而是让非遗基因在当代语境中真正‘活’起来的关键探索。节目证明,只有拥抱时代,非遗才能从博物馆走进生活日常。”

  一针一线跃然屏上,坚守之路照见曙光

  西宁艺术剧院歌舞团团长冯家岭看到自己改编的作品在央视舞台回响,难掩激动:“参加此次央视《非遗里的中国》非常荣幸,此次录制的歌曲《巴西古溜溜》是一首撒拉族民歌,我们采用阿卡贝拉的形式将它重新调整、改编,并且赋予了全新风格的一首音乐作品,我们团队的初衷就是为了让青海民歌、青海花儿能够走得更远更高,让所有人都喜欢上它,我想这也是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婷对“科技星空毯”引发的关注尤为欣慰:“参与《非遗里的中国》青海篇的录制,让我对藏毯这项传承千年的手工艺有了更深的感悟。藏毯不仅是高原民族的生活智慧,更是一部编织在经纬之间的文化史诗。我们团队一直尝试在坚守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赋予它新的时代表达——比如融入柔性传感技术的星空毯,能随着脚步亮起繁星般的微光;或是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创作的挂毯画,让传统藏毯成为现代艺术品。我认为非遗的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搭建通往未来的桥梁。当观众惊叹于藏毯的现代演绎时,藏毯不再只是‘非遗’,而成了能走进日常生活的艺术。我们的使命,就是让每一代人都能在藏毯的经纬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共鸣,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传统手艺需要被看见、被使用。节目让藏毯的‘百年不变形’和现代创意广为人知,订单咨询明显增多,这就是最好的传承激励。”

  《非遗里的中国》青海篇如同一把火,点燃了高原儿女对自身文化的珍视与自信。从市井街巷到学术殿堂,从古稀老人到青春面孔,“非遗”从未如此生动可感、触手可及。当“山宗水源”的壮美与“非遗之光”的璀璨在荧屏内外交相辉映,我们看到,保护、传承与创新的种子,已在青海沃土上破土萌发,生生不息。这束光,照亮来路,更指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