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赋能新文旅,数字经济将文旅产业的“过去—现在—未来”串联起来,将线上与线下虚实场景融合起来,文旅产业与现代科技开启双向赋能的新范式。
5月19日,第15个中国旅游日之际,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西宁举行。此次文旅节突出“科技感”和“融合度”,智慧文旅成为现场关注焦点,科技赋能文旅场景的应用引得不少观众跃跃欲试。
为深入推进文旅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在文旅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赋能作用,近年来,青海省持续完善文化和旅游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布局,不仅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还开辟文旅产业新赛道,有效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开启双向赋能的新范式。
科技赋能,展现“文旅新气象”
“当大美青海的壮阔遇见数字浪潮,当千年文明碰撞未来科技——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数智文旅体验馆邀您共赴一场数字文化与智慧旅游的双向奔赴!”
5月20日,走进数智文旅体验馆,伴随着讲解员的介绍,多元精彩的互动板块令人目不暇接:以VR眼镜为依托,身临其境地体验博物馆特色展览,云端鉴赏文物;触摸历史,以三维扫描捕捉文物的生命瞬间,以3D打印复刻文物的“仿生体”,让文物活起来;AI数字馆员24小时在线为您服务,通过智能对话快速检索文献、解答疑问;“天宫一号”元宇宙AR体验区借助增强现实技术,带读者“零距离”探秘航天科技……数智化体验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文旅盛宴。
“数智文旅体验馆以‘云端科技对话高原文明’为设计理念,打破传统展示边界,用前沿技术重新定义文旅体验。主要包含四个区域:大数据中心、智游青海、数字阅读和数字文博。”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赵兰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智游青海”是青海省唯一官方文旅公共服务平台,以提升游客体验为宗旨,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实现游客“智游”,企业“智入”,政府“智管”。通过发挥数据价值,整合多维度、多渠道、多平台的旅游相关数据,形成全省文旅基础数据。
青海省“数字文旅”大数据中心历时六年建设升级,以“一朵云、一张网、一中心”为总体架构,建成“一主、四辅、九平台、N应用”的数字文旅体系,汇聚融通交通、气象、消费、舆情、OTA等多维数据,对接全省主要景区及交通枢纽视频监控,日均处理分析4GB数据量,依托中国联通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绿色算力等核心技术实现了全省文旅行业数据动态监测分析及预警预测,有效增强文旅数字化管理能力,为青海省实现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进行数字化赋能。
智慧文旅以数字创新、数字创意、数字经济为核心,是数字赋能的新成果。发展智慧文旅,将为青海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装上新引擎,提供新动能。
科技场景,注入“文旅新动能”
“我们握个手吧!”“真是科技感满满!”“我要和它合影!”……本届文旅节迎来了特别“嘉宾”——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开幕式上随着音乐响起,穿着民族服饰的人气“明星”人形机器人出场,腰肢轻摆、手臂舒展,“活泼可爱”的机器狗动作衔接得很是自然,吸引众人驻足围观。节目结束后,机器人和机器狗在台下与市民亲情互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杭州宇树科技在青海首场大型演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为文化旅游节开幕增添浓厚的科技元素。”
在另一边,伴随着孩子们惊喜的声音,一只“热气球”在西宁市新宁广场“升空”了。几位“坐上”热气球的小朋友分享道,自己离地面越来越远,看到了美丽的青海湖,仿佛是一颗蓝宝石,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为了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青海湖的美景,这次我们带来了‘VR飞跃青海湖’的体验活动,可以通过720度视角俯瞰到青海湖的全景。”参展商高华说。
随着不断地探索,冷湖的转型发展在“天文+”的新模式中,开启了新的篇章,更吸引八方来客。在中国广电青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政企业务展馆,记者看到冷湖天文观测基地云端科普系统展区两块屏幕上正实时播放着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的画面。
讲解员马晓越介绍:“中国广电青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推进与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的深度合作,围绕天文学及相关专业方向,核心打造科普中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建设11套高清感知系统及1套冷湖天文观测基地云端科普系统。”
在青海鑫斯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AR虚拟直播间,主播站在虚拟演播室,通过屏幕将青海景区搬上了“云端”。总经理梁希民说:“iset数字媒体虚拟演播合成系统是艾迪普集十多年图形图像引擎技术研发及专业应用经验而推出的全新一代虚拟演播及图文包装综合制作/播出系统。”
记者在本届文旅节上发现,数字化与智能化已成为文旅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新科技、新场景带来新体验,赋能文旅新消费,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科技新潮,创新“文旅新体验”
无论是优秀文化传承创新、文旅体验新场景打造,还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新技术都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成为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近年来,青海省科技厅通过省级科技计划支持文化传承保护、文旅融合相关关键技术研发项目10余项,资助经费超过2000万元。重点围绕民族文化版权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等关键技术,在热贡艺术、民族建筑、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等领域进行了研究与示范,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青海湖畔,有一座小城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就是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这片土地承载着“两弹一星”的荣耀,是红色研学的绝佳之地。如今,红色旅游作为承载革命记忆与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正经历着数智化赋能的转型升级阶段。
省级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开展“两弹一星”教育基地数字化建模与复原关键技术研究,借助信息化手段对革命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赋予文物永久的信息档案,形成可供创造性利用的数据库,丰富了文化体验。
这不仅是对传统旅游业态的重构,更是数字时代文化基因激活的生动实践。不仅如此,青海省积极推动数字化技术助力文物保护、开展青海藏式建筑彩绘数字化保护与共享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科技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发展等重点工作。
“目前已认定13家文化旅游企业为省级众创空间。主要围绕生态旅游、唐卡艺术、堆绣、刺绣等文旅创业团队服务,在众创空间内积极落实各项优惠减免政策,扶持小微文创企业成长,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环青海夏都旅游圈打造,注入了创新活力。”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科技赋能文旅,让分享“零距离”、让历史“能触摸”、让风景“会说话”,用科技搭建连接历史与未来、风景与人文的桥梁。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