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社火“出圈”背后的文化密码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2-15 09:57    编辑:许娜         
QQ图片20250215061314舞狮送吉祥。李娜 魏雅琪 摄

  2月7日(农历正月初十)上午,2025年西宁市优秀社火集中巡游活动如期举行,从西大街到东大街3公里的道路两侧近13万人次市民游客驻足观看,各平台直播总观看量超过460万人次。

  随后的几天时间里,各县区纷纷组织社火巡演、调演、表演等活动,同样场场火爆。社火,这种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自乐的群众性文艺活动,这种最普遍却也是最隆重的文化娱乐活动,是春节期间最普及、最宏大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从乡村走向城市,打造了一场高原城乡人民独一无二的民俗“狂欢”。这场狂欢的背后,是群众的文化自信,是民俗文化的与时俱进,是河湟谷地上最质朴的乡风文明。

  可以说,西宁正在用社火里的“年味儿”回答民俗文化创新发展的时代命题。

QQ图片20250215061323鲁沙尔高跷表演生动。李娜 魏雅琪 摄

  社火创新 展现河湟文化精彩

  今年,并不是西宁社火第一次“出圈”。

  2024年2月7日19时30分,以社火为灵感源泉的节目《龙舞》正式拉开2024年河南春晚的帷幕。伴随气势恢宏的音乐,演员脚踩3米多的高跷从霞光中迎面走来,那一刻,鲁沙尔高跷震撼了所有观众。

  这场演出让全国的观众看到了鲁沙尔高跷的风采,也为青海社火提出了如何创新性表达传统文化,更好展现非遗在岁月更迭中沉淀的底蕴这一时代命题。

  湟中区政协常委、河湟文化研究者李玉寿说:“作为‘下里巴人’的民间社火,走向‘阳春白雪’的大雅之堂,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其实社火这种‘下里巴人’本身就有‘阳春白雪’的艺术本底,能走向大舞台,是一种必然。”

  以此为契机,当年的西宁社火巡演成为了焦点、热点,有了流量也有了口碑,社火真正走进了市民的春节娱乐活动中,并成为重要的一部分。

  青海社火的独特性表现在地域性和民族性两个方面,除了全国流行的高台、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之外,加上青海民族歌舞,显现出五彩缤纷的欢乐景象。而如何发挥好这种地域性和民族性,让青海尤其是西宁的社火更具河湟文化的风采,更具高原地域的精彩?今年,西宁的广大农民“艺术家”们,给出了答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户营高台,让青海社火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展演中,从海军风采到中国航天,从环湖赛到强国梦,一座座高台上,展现出农民对新时代和新青海的骄傲。

  “在继承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我们也努力尝试把生活中有意义的片段,通过高台呈现给观众,让其更加顺应时代,表现时事,讴歌正能量。”千户营高台艺术协会会长陈虎邦说,无论是主题构思设计还是材料工具准备,抑或道具制作、演员挑选、绑扎等,依然保持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古朴与纯真,给予人们艺术美感和更深层次的启迪。

  当民俗文化与舞台艺术相结合,当非遗与时代相交汇,社火就不再仅仅是一场春节的欢庆活动,而是传统文化面对新时代新要求给出的时代答卷。答卷里写着艺术家的创新,更写着本土文化强大的发展潜力。

QQ图片20250215061330西宁优秀社火巡游备受关注。陆广涛 摄

  突破时空 探索社火更多可能性

  2月1日(农历正月初四),西宁市湟中区2025年社火调演启幕,而调演活动的地点却出乎预料——西宁新华联童梦乐园综合旅游度假区(以下简称童梦乐园)。在这个集独创性、主题性、文化性、科技性于一身的文化旅游综合园区,社火以充满童趣的建筑为背景,开启了最“青海”的表演。

  当社火的舞台成为童梦乐园“人气”最旺的地方,当人流随着社火调演的队伍一同行进,社火这一民俗文化真正“潮”起来了。有多潮?因为9场社火调演的“加盟”,加上免费入园政策的“加持”,正月初四至正月十五,童梦乐园共接待游客20.74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显著提升。

  西宁新华联童梦乐园有限公司营销负责人苟勇志说:“事实证明,社火在童梦乐园这样的文旅综合体中,是有市场的。而春节期间‘请社火’,也是我们发展普惠旅游的一次成功探索。未来,园区与青海民俗文化还有更多合作的机会。”

  从乡村走向城市,从街道走进街区,社火真正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尤其是部分社火元素在各类活动中,以文化艺术的方式表演,并通过媒体尤其是网络广泛传播,这一传统民俗文化找到了更多舞台,也找到了更多发展方向,并在各地“文旅+”和“+文旅”的探索中找到一席之地。

  “文化艺术节目现在大多已突破时空限制,通过新媒体走向大众,关键在于当代文艺节目在与时代合拍的思想指导下,为社会人民大众需要,符合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这方面的工作要求实务实。”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青海省人民政府参事谢佐说,但是我们还要进一步打磨,以精益求精突破时空限制走向社会大众,实现多元化发展。

  对社火突破时空限制感受最深的莫过于鲁沙尔镇高跷协会会长李玉龙,他说:“未来,在促进高跷队员职业化方面,我也希望能有一定的推进。大家齐心协力,让鲁沙尔高跷真正做到‘步步出传奇’。”

QQ图片20250215061338“快看我参演社火的风采”。陆广涛 摄

  一份自信里满是改革发展的成就

  今年的社火表演中,来自湟中区大才乡大才村的威风锣鼓队每到一处都会成为焦点,指挥侯延香更是赢得了观众的如潮好评。

  “指挥有气势!”“指挥好自信!”“指挥不比交响乐指挥差!”……在网络直播中,6分钟的表演里侯延香总会收到网友的点赞。每每走下舞台,她都会气喘吁吁。36岁的她平时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酒店前台,而在社火表演中她是万众瞩目的“角儿”。

  “每次表演我都十分激动,也很珍惜,但从来不害怕,我对节目很有信心,很开心大家能够喜欢我们的社火。”侯延香说。

  言语间满是农民的朴实,也充满了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来自哪里?

  “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每年春节的社火表演,就是乡风文明的最好体现之一。”李玉寿说,“河湟社火为河湟地区社会繁荣、民族团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青海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都作出了积极贡献。”

  社火展现乡村振兴成效,其中,城东区韵家口镇傅家寨村社火表演队是新村建设15年来首次恢复的传统社火队。而城东区“民族团结·同心践行”板块的《民族之花》节目,则充分展现了青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成效,在文化自信中满是各族群众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的强大精神力量。

  千户营村年仅3岁半的唐文瑞活泼好动,春节期间最期待的便是在高台上与大伙儿碰面;鲁沙尔7岁的张国栋熟练地踩着跷子走来,那扭动的身姿里是大伙儿对鲁沙尔高跷的期待;西宁市韵家口小学六年级2班的张芮安在表演中总是笑得格外灿烂,满是骄傲、幸福,展现出少年的时代风采……

  在充满希望的年纪,在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的成效,看到了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看到了传统民俗文化能够被看见、多展示、有传承的无限潜能。

QQ图片20250215061346彩衣寸跷迎新年。贾泓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