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浪”绿水青山 “赚”金山银山
——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板系列调研之八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6-13 09:58    编辑:李家奕         

  关键词:“浪山”经济

  青海的盛夏,宛如一场盛大的梦幻之约,当阳光洒落在山谷溪涧,“浪山”便成为了青海人夏季标配,甚至对很多人而言,夏日不“浪山”,等于没过夏季。

  “浪山”该去哪里呢?很多人有心目中的佳地,但这些地方存在共性:有山有水,有草有树。这也从另一方面阐释了群众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与向往。

  试想一下,上班忙碌一周,周末想去“浪山”,既要有山水林田草等生态元素,而且还要交通便捷,市区周边的县城乡镇成为最佳选择。

  近年来,西宁市湟源县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立足资源禀赋,以“规划引领、政府引导、市场引擎”为主要思路,优化功能布局,探索生态旅游“+”模式,以浪山、浪水、浪河滩为品牌,打造乡村精品“浪河滩”休闲游,促进“短期游”“休闲游”持续升温,让“绿色颜值”变“生态价值”,着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QQ图片20240613061326乡野间绽放的花朵。张多钧 摄

  荒地变“宝地”

  端午节前,阴雨绵绵。湟源县东峡乡石崖庄村车站露营基地内,工作人员正忙着为新栽种的花草树木施肥,以迎接端午节露营高峰。坐在露营基地的帐篷里,一眼望去,满是绿意。眼前的山坡是东峡国有林场,山下是涓流不息的湟水河,这片山水成为了城里人趋之若鹜的“浪山”宝地。

  东峡乡副乡长安永旭说,以前这里是一片河滩地,杂草丛生,河边有几个小规模的露营帐篷,效益不佳,紧挨着一座废弃火车站。2023年,乡上利用乡村振兴资金,重新打造特色鲜明的车站露营基地,让昔日的荒地变成了休闲娱乐的宝地。

  2023年,车站露营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工,碎石步行道、集装箱式中央厨房、移动厕所、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完成。与传统意义上的露营基地不同,石崖庄村车站露营基地内火车的元素随处可见。房车被改造成“绿皮小火车”,床、冰箱、空调、淋浴间等一应俱全。

  石崖庄村车站露营基地由第三方运营,前三年每年向村内缴纳27万元,由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受益。安永旭说:“27万元收益村集体分红10万元,以前河边的露营基地入股分红10万元,农户再分7万元。”

  第三方运营公司从今年初接手基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绿化。基地负责人娄伟告诉记者,接手基地后正是春天,正是植树造林的季节。于是引进种植了山楂、红叶榆叶梅、什锦丁香、北美海棠等50余种树种花卉,部分花卉树种在湟源县是首次引进种植。

  “我们的目标是将露营基地打造成集观赏和研学于一体的小型植物园,孩子在这里游玩,放松玩耍时还能认识很多从未见过的新树种。”娄伟说。

  与其说石崖庄村车站露营基地是一座小型植物园,不如称之为公园式露营基地,基地内有儿童游乐设施,还能垂钓划船,还有咖啡屋和房车,能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早些年,石崖庄村村民马录和4户村民合伙经营一家露营基地,投入少、规模小、收益慢。石崖庄村车站露营基地建设时,马录和其余合伙人将经营的露营基地整体划归到车站露营基地,规模扩大,品质提升。

  “我们现在是甩手掌柜,不论车站露营基地经营状况如何,我们几个人每年每人能有2万元收入,如果后期经营状况好,收益还会增加。最主要的是解放了劳动力,让我们可以自己再干点别的事情。”马录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石崖庄村的绿水青山是全村村民共有的金山银山,娄伟这几天正忙着打造特色农产品及手工艺品销售展柜,展柜建成后将无偿提供给村民,用于销售特色产品,让村民共享绿水青山的红利。

QQ图片20240613061334车站露营基地。才贡加 摄

  林地变“福地”

  端午节前,湟源县寺寨乡铧尖村村集体林地热闹非凡,全乡60岁以上老人相聚在这里,包粽子过端午,寺寨乡卫生院医护人员借助老人相聚的时间,还为全乡老人开展免费体检。

  晌午过后,林地的树荫下响起了欢快的旋律,老人手持花扇,跳起了舞蹈,欢度端午。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铧尖村村集体林地就是真实的写照。林地占地近200亩(约等于13.33公顷),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栽种的树木。如今,这里绿树成荫,寺寨河穿林而过,是当地群众盛夏野炊露营的福地,甚至吸引了西宁市区群众驱车前往。

  “以前在这里野炊露营相对混乱,对环境或多或少造成破坏。去年,利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在林地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修建了木栈道、卫生间、帐篷天幕底座等基础设施,打造了凌凌柒遇见露营基地,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第三方公司运营,每年向村里缴纳租金。”寺寨乡乡长魏桂萍说。

  今年29岁的马云是露营基地负责人,去年接手凌凌柒遇见露营基地的时候,还在大华镇经营着一处露营基地,今年5月开始运营后,关停大华镇露营基地,全身心投入到了铧尖村露营基地。

  “这里相比大华镇露营基地,最明显的优势就是生态环境,安静优雅的林地资源是我们露营基地最吸引人的亮点。我们目前有15顶帐篷和天幕,价格从100元至400元不等,基地只提供帐篷和炉灶,食材由游客自带,也可以通过营地从村里购买。”马云说。

  露营基地的建设,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还能带动村民销售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距离露营基地不远处的公路旁,付明花正在销售手工馍馍,闲暇时还能挖点野菜销售,一天下来能有三四百元的收入。

  “平日里丈夫外出务工,我没事干就用自家面粉做一些焜锅馍馍销售。前一天晚上做好的第二天就能卖完,比外出打工挣得多,还能顾上家里和地里的农活。”付明花对于家门口的工作十分满意。

  一业兴百业旺,露营基地的建设带动了铧尖村特色种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林下土鸡养殖、蒜苗种植、马铃薯种植初具规模。魏桂萍说,铧尖村是全省马铃薯培育基地,今后露营基地将会依托地方特色农畜产品提供特色餐饮,如洋芋宴、林下土鸡、草膘羊肉等,带动当地村民收入,此外还会在路边搭建摊位,发展路边经济,让村民享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金山银山。

QQ图片20240613061341秧歌扭起来,欢度端午节。张多钧 摄

  生地变“熟地”

  端午节前,忙坏了赵宝山。一会儿洗刷烧烤架,一会儿又忙着捡拾垃圾。即便是吃饭时间,也要忙着固定帐篷和天幕。赵宝山忙碌的一切,都是为了迎接小长假旅游高峰。

  今年58岁的赵宝山家住和平乡马家湾村,家里有20亩(约等于1.33公顷)耕地,前些年依靠耕地,再养些牛羊,日子过得还算可以。这两年牛羊肉市场价格波动,赵宝山果断放弃养殖业,从今年5月来到露营基地务工,每月收入3000多元。

  “年纪大了,外出务工找不上活,即便找到了也吃不了苦,只能干一些轻松点的活。在家门口露营基地打工,干的活不仅轻松,平时还能顾上庄稼。”赵宝山说。

  赵宝山今年刚到马家湾村露营基地务工,老伴儿马玉英从去年就一直在村里的露营基地务工,每月收入2400元,如果全勤还能有200元的奖金。像赵宝山和马玉英这样的村民,在马家湾村露营基地务工的还有10人,他们依托村里的绿水青山,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地处马家湾村的水麦轻奢露营基地于2023年8月初进入试运营阶段,并按合同向村内缴纳租金15万元。租金的30%用于为全村180户583人缴纳医疗保险和土地租赁,剩余的7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

  水麦轻奢露营基地运营后先后举办音乐节、丰收节、七夕联谊和乡村文化旅游等活动6场次,辐射带动周边村庄牛羊、草炕馍馍、自制酸奶等“土特产”的售卖量,从而提高群众“门前经济”收入,为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和稳定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露营基地建设初期,我们邀请南京园林规划设计院提供技术指导,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打造了马家湾村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印象品牌,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了发展与保护共生。”和平乡干事李博告诉记者,通过马家湾村露营基地建设,村里土地租金由原来的2000元提高至15万元,将生地做成了“熟地”。

  马家湾村露营基地只是其中之一,近年来,和平乡依托山水自然、乡村田园等特色优势,充分挖掘乡村生态、旅游、文化价值。协调南京园林规划设计院为和平乡华石山片区的马场台村、马家湾村和白水村“浪河滩”产业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将白水河沿线“浪河滩”产业打造成规模化、特色化、系统化“精品”旅游线路,不断夯实乡村旅游共富路。

  “我们主动融入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抓住浪山、浪水、浪河滩品牌塑造机遇,整合静房居、山野星空、蒙古大营、云山星宿、水麦轻奢等8个露营旅游资源,以小、轻、新为主要特点,打造华石山核心旅游微度假片区,让游客同一片区有不同的度假体验。”李博说。

  手记:“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百姓幸福的最大靠山、最大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单纯的利用“叶子”换取“票子”,而是要摒弃传统思维中发展和保护对立性质,将生态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效转换。

  湟源县立足生态优势,围绕“国际生态旅游中心城市”建设,深耕历史文化沃土,全面推行“旅游+乡村”模式,拓宽乡村旅游新视野,丰富游客“浪山”体验感。

  和平乡马家湾村水麦轻奢露营基地、寺寨乡铧尖村凌凌柒遇见露营基地纷纷“亮相”央视,湟源精品化“浪河滩”逐渐走进全国观众的视野,助力湟源“浪山”文化“出圈”。

  “浪山”文化“出圈”的背后是聚焦“生态”理念,奏响生态优先“主题曲”。“浪山”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湟源县坚持“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又不破坏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通过“补办林草手续一批、规范运营一批、坚决取缔一批”的工作要求,对新增29家“浪河滩”营地开展“一站式”前置审批工作,因水源保护地区、耕地等其他原因取缔5家。

  “浪山”文化“出圈”最终的结果就是聚焦“富民”理念,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湟源县坚持“政策+保护”驱动,通过政府支持、个体配合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奖励资金的杠杆作用,奖励精品“浪河滩”营地10家,激活文旅企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此外还以村党支部牵头,土地租赁的经营形式,因地制宜打造“浪河滩”营地,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就近解决劳务岗位,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同时,“浪山”让乡村“绿色”资源转化为“绿色”经济,通过“浪河滩”产业发展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周边自制牦牛酸奶、麦草焜锅馍馍等当地特色美食销售,有效释放乡村旅游消费潜力。

  今后,湟源县将加速“生态+旅游”的延伸,促进“短期游”“休闲游”的“微度假”发展,持续深化“浪山浪水浪河滩”品牌,赋能“浪河滩”生态产品价值,让更好的“绿水青山”创造出更多的“金山银山”,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群众的幸福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