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戈壁14载 他们筑起绿色屏障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3-15 09:54    编辑:谢青玉         
李岩(右)与同伴巡护途中吃简单午餐。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初春,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情人湖腹地,各类野生动物在此栖息,草地变得丰润起来,大地充满生机。蔚蓝的湖水与远处的雪山连成一体,天空碧蓝如洗,成片的白云仿佛触手可及。

  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出发约40公里,在茫茫戈壁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飞碟式的拱形建筑,这里就是德令哈市公益林白公山管护站,也是护林员的家。

  黄色的石砖,宽大的玻璃窗,颇显气派。室内,料理台、净水器、沙发、茶几等设施应有尽有。值班室内实现监控全覆盖,宣教中心内各类野生动植物标本栩栩如生。黝黑的肌肤、憨厚的笑容、一身工作服、厚重的皮靴,这是李岩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作为护林员,李岩每天都要在他负责的几个巡查点之间来回穿行,日均2万多步是常有的事。

  李岩提醒我们:“重要的事情最好在这里安顿好,再往里就是保护区,手机信号不稳定。”一把铁锹、一个水壶、一些干粮、一个望远镜、一套灭火工具,就是护林员的全部装备。检查整理好装备后,李岩和同事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走进保护区,李岩望向远处郁郁葱葱的芦苇丛和戏水的白天鹅。

  “这个时候是候鸟最多的时候,说明生态变得越来越好了。每发现一个新种类,都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他边说边把这些年手机上拍过的动植物照片给记者看。

  “12点半了,我们先吃东西吧。”李岩对同伴说。话音刚落,两人便从包里拿出干粮和水壶,坐在路边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日复一日的行走,简单的午餐……李岩和同事用14年的坚守,在茫茫戈壁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

  “在外人看来,管护站偏僻,管护工作很无聊,但我觉得每天的工作很有趣。在我们的工作群里,大家每天都会分享自己遇到的小动物、拍到的好风景,特别有意思,我很喜欢这份工作。”李岩笑着说。

  青海可鲁克湖-托素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第一个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15000公顷,其中湿地面积50040.5公顷,包含河流湿地337.4公顷、湖泊湿地22567.1公顷、沼泽湿地27121.7公顷、人工湿地14.3公顷。以湿地鸟类、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

  “过去,我们巡护一次,每天需要步行10多公里,如今,保护站已从一个孤寂的小站变为规范化、信息化、智慧化的综合功能大站,条件好多了。近年来,通过大家的努力和政策宣传,盗猎、毁林、野外用火的事情很少发生,但我们的巡护工作一天也没有中断过。”李岩说。

  在与青山相伴、与绿水相依的日子里,李岩的足迹遍布保护区,他对保护区的付出,如陈年的葡萄酒,愈加浓烈、真诚。据青海可鲁克湖-托素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主任傲云巴特尔介绍,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共投入5000多万元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科普宣教、湿地生态监测等工作。近年来,通过各方努力,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鸟类种群数量逐年增加,保护体制不断完善,保护区已成为自然教育的天然课堂,也成为了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基地。

  “按下快门,让大自然的美丽瞬间成为永恒。”摄影家尚文忠说起自己每一幅作品,仿佛所有的经历都在昨天。

  这里高寒缺氧,但这里又有着和谐的美景——风景秀丽的柏树山,成群的岩羊在这里栖居嬉戏,路边的旱獭蹦蹦跶跶地觅食,给高寒的草原增添了无尽生机,宛若一幅生命天堂。雪豹、兔狲、白唇鹿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在他的镜头下,不论是身姿还是神情,都显得十分可爱。尚文忠凭借十多年的摄影经验,用镜头记录了海西的生态之美。

  “这么多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保护的加强,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了,希望我拍摄的野生动物作品能让越来越多的人行动起来,保护野生动物栖息的幸福家园。”尚文忠说。

  如今在海西,珍稀野生动物频繁现身,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草山退化现象得到遏制,综合执法已成常态……骄人成绩的背后,是一双双磨损破旧的解放鞋,是一件件浸满汗水的工作服,是一个个坚毅果敢的身影。

  与青山为伴,与岁月同行,生态护林员、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的每一天,仿佛是一个又一个曼妙的音节,奏响了海西大地生态保护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