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行进青海看发展】
西宁追光前行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3-06 11:55    编辑:李家奕         
48对棒生产线。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向“光”扬帆,依托青海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一批国内外知名光伏制造企业落户西宁。在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西宁光伏产业迎来全新发展机遇,跟随“追光者”的脚步,西宁成功打造了“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光伏制造产业链,产业集聚发展带来蓬勃动力。

工人在生产车间忙碌。祁晓军 摄

  从无到有 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束光,让光伏行业以“追光”为使命,让人类社会得以更广泛、更低成本拥抱绿色能源。说起西宁的“追光”历程,就要从多晶硅说起。硅是大自然的恩赐,对于正处于蓬勃发展期的光伏产业来说,多晶硅是光伏发电不可或缺的材料。

  2006年12月,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洲硅业)作为青海省“十一五”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西宁东川工业园区,并进入设计施工阶段,2008年末,亚洲硅业千吨级多晶硅项目顺利实现投产,并生产出青藏高原第一炉多晶硅产品。

  3月5日,记者走进亚洲硅业东川基地多晶硅生产车间,世界首条完整48对棒节能型还原炉的生产线正在开足马力生产,炉内一根根3米多高的多晶硅棒从筷子粗细的硅芯开始“生长”,最终将长成碗口粗细。

  据介绍,2016年至2017年期间,亚洲硅业还原炉内壁冷喷涂节能银涂层技术相关应用实验取得成功;2019年,冷喷银涂层在48对棒大型还原炉上的应用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由全48对棒大型银涂层节能还原炉构成的万吨规模高纯多晶硅节能生产线获得国际领先成果,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高纯多晶硅低消耗生产难题。此项技术累计研发投入超1亿元,共解决工程技术难题50余项,申请专利31件,研制成功全球首套大型多晶硅还原炉内壁改性装备,完成改性原材料100%国产化。

  随着产能不断扩大,技术不断创新,亚洲硅业在多晶硅行业迅猛发展的时期,完成了多晶硅制造技术的点滴积累,走过自主创新的一程又一程。如今,亚洲硅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行业领先的工艺技术为核心,加速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制造的深度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

  今年,亚洲硅业又有新布局,在海东市投资建设了一个多晶硅项目,项目位于海东市河湟新区零碳产业园,分两期建设年产20万吨多晶硅、25万吨工业硅及配套余热发电设施。开工的一期项目计划2024年内建成投产,达产后可实现产能翻倍,并新增年销售收入约7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约1800个。

亚洲硅业外景。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聚“光”成“链” 激活产业链

  光伏在西宁的发展,是一曲加速跨越的奋进旋律,在光伏赛道上,光伏产业的各路新秀聚“光”成“链”。

  2021年,青海高景在西宁开工破土,伴随挖掘设备的隆隆巨响,第一家落户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的单晶硅生产企业,创造了93天点火试产的“高景速度”,西宁打造光伏制造产业链迈出重要一步。

  同样创造奇迹的,还有青海晶科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晶科)——从开工到点火有效用时70天,速度创行业第一;20GW全面量产N型单晶,产品创行业第一;N型最高效热场,技术创行业第一。青海晶科在西宁连创3个第一,震惊了行业。

  近年来,西宁市着力补链、延链、强链,成功引进一批头部光伏制造企业,建成石英坩埚、铝边框、支架等配套企业,光伏企业聚集于此,从硅料“一枝独秀”到拉棒切片“百花齐放”,产业集群效应已成为推动光伏产业发展及企业协同合作的重要优势。

  2019年,省、市、开发区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产业大局考虑,引进了万吨碳纤维项目,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入驻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经过两年多发展,实现了从一片荒地到一家现代化企业拔地而起的蜕变。2021年9月,一期1.1万吨碳纤维产能建成投产,西宁成为国内首个年产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2023年5月,西宁“年产2.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及配套原丝项目”全面建成投产,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高地。

  “作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体量的生产基地,随着2.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及配套原丝项目全面投产,目前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后期将继续加大差异化新产品开发的力度和速度,进一步巩固‘青海造’产品在新能源的绝对优势地位。”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总经理连峰说,同时,结合青海在锂电、光伏等新能源领域具备的自然地域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重点配合甘河工业园区,将碳纤维建链育新与“五大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相结合,重点在复合材料产业链的建设和培育上下功夫,持续深耕高性能碳纤维产业,推动碳纤维由“基地”向“高地”迈进,持续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推动国家新材料由“大规模”向“高质量”跨越,擦亮这张“碳纤维名片”。

  以“光”为马 开创“高光”未来

  从“一枝独秀”,到如今的全链条“比翼齐飞”、全行业“百花齐放”,西宁已成功打造了光伏制造产业链。

  时间回到2023年8月1日,当日,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年产5GWN型i-TOPCon高效太阳能电池下线,标志着我省实现光伏全产业链零的突破。作为致力于成为全球光伏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天合光能率先在青海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光伏全产业链零碳产业园。

  走进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宽敞明亮的拉晶3车间,768台9米高的拉晶炉24小时运转,场面极为壮观,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不仅在青海是数字化程度最高的制造企业,更是光伏行业智能化生产的“全球样板”。

  据介绍,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从IT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过程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数据管理和分析方面都设定了单独目标,当前已实现从采购、计划、生产、仓储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方面成效显著。

  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不断提高制造业“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已成为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举措。

  一个个标准化的车间、一排排高耸的精馏塔、一条条盘旋的管道……如今,走在西宁市各大光伏制造企业,最直观的感受便是青海光伏产业链上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

  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加快建设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西宁市光伏行业占比持续扩大。据统计,2023年,西宁市光伏制造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18.7亿元,同比增长26.9%,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3.7%,光伏制造产业“向阳而生”,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彰显。

  集聚发展优势,注入强劲动能,“追光者”布局“新赛道”、抢占“制高点”,加快构建具有西宁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青海资源优势和自身产业基础,在这片高原古城,西宁市正以“光”为马,追“光”逐“链”,朝着千亿级产业不断迈进,在这片活力热土上不断开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高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