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观察】守护“地球之肾”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2-19 09:55    编辑:谢青玉         
玉树杂多自然景观查旦湿地。文德 摄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净化着江河水系、湖泊水体、山泉溪流等,滋养了万物生灵。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日升月落,草长莺飞,在时辰与季节的转化中,湿地渲染了地球上最美妙的画作。

  对于青海,湿地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基础。将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青海持续加大湿地保护、修复、管理力度,全省湿地面积达到712万公顷,位居全国前列。

  从湟水河畔到青海湖畔,从祁连山下到三江源腹地,丰富的湿地资源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功能,为万物生存创造了宜居的生态环境。

青海湖鸟岛。冯锐强 摄
玉树隆宝滩。李晓南 摄

  构建保护体系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造就了大面积高海拔湿地生态系统,形成了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沼泽广布、雪山冰川发育的蔚为壮观的湿地生态景观,孕育了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丰富的资源、多样的类型、强大的生态功能,让青海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生态调节区。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站在筑牢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屏障的高度,青海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加强湿地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资金投入、项目实施等,有效改善了全省湿地生态状况,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青海省以维护“中华水塔”坚固丰沛、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为目标,大力推进湿地保护、分级管理、资源监管、保护修复、监测评估五大体系建设,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先后出台《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青海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实施意见》《青海省湿地名录管理办法》《青海省重要湿地占用管理办法》《青海省草原湿地生态管护员管理办法》等保护制度,依法保护湿地取得阶段性成效。

  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青海深入推进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完善湿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湿地公园建设。目前,有三江源、青海湖2处湿地类型国家公园,青海湖鸟岛、扎陵湖、鄂陵湖、玉树隆宝滩4处国际重要湿地,19处国家湿地公园,32处省级重要湿地。

  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层面湿地保护和公益司法协作机制,与省检察院联合印发《关于建立湿地保护领域行政执法与公益司法协作机制的意见》,有效构建具有青海特点的湿地资源网格化管理新体系。

  2023年,省林业和草原局争取各类湿地保护项目资金7247万元,分别实施青海湖鸟岛、扎陵湖、鄂陵湖国际重要湿地等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19项,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各类湿地公园为补充的湿地保护地体系。目前,新申报的可鲁克湖—托素湖国际重要湿地,已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组织的现场考察;乌兰都兰湖、曲麻莱德曲源、泽库泽曲3处湿地已被国家林草局认定为国家重要湿地。

  “青海省拥有独特的雪山、蓝天、湿地、湖泊、森林、草地和荒漠戈壁,它们的雄伟、博大和奇异,足以震撼每一个人。”省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处处长马建海说。

冬格措纳湖国家湿地公园。付洛 摄
青海湖。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供图

  守护湿地生态

  水清岸绿,鸟鸣啾啾,高原大地上的一处处湿地,展现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

  青海是江河源头,是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生存的家园,珍贵的生态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所以湿地资源显得弥足珍贵。

  为保护湿地,青海广袤的大地上活跃着一支支湿地生态管护员队伍,他们不论酷暑严寒,常年行走在青山绿水间,与山为伴,与林为友,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以满腔热忱默默坚守,守护着湿地的纯净。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城西村58岁的杨占吉,是一名湿地管护员。杨占吉清晰地记得,2017年9月他被聘为贵德县湿地管护员,也是从那时开始,他与湿地的故事便在日与夜的守护中展开。

  “我管护的区域是河西大桥到黄河清大桥北岸,平时的工作就是杜绝乱砍滥伐、采砂取土、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破坏湿地生态资源的行为。因为管护面积很大,每次骑着摩托车巡护都要花上多半天时间,路上走走停停,顾不上吃饭是常事。可既然当上了管护员就要负责到底,不能漏掉任何一片区域。”杨占吉说。

  在巡护工作中,他不是在河岸道路巡查,就是在湿地制止垂钓者,打捞漂浮污染物。“节假日更是巡护的重要时候,为了湿地的生态环境,放弃与家人团聚也值了!”杨占吉朴素的话语中满含着对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的热爱,更诠释了湿地管护员的责任与担当。

  在全省,像杨占吉一样的人还有很多。

  青海在全国率先实施湿地生态管护员制度,在三江源综合试验区22县区设置963名湿地管护员,管护面积192.67万公顷,形成了“牧民为主、专兼结合、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湿地生态管护形式。

  开展自然教育

  2月2日,以“湿地与人类福祉”为主题的2024年“世界湿地日”青海主会场宣传活动在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举办,鼓励公众采取保护行动与可持续利用湿地。

  近年来,青海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生产、碳汇和文化等多种功能,聚焦国家(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重要湿地,科学编制湿地保护发展规划和湿地保护修复实施方案,并依托湿地自然保护地的自然和宣教资源,提高社会大众自然保护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国家级重要湿地,是省会西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借助生态资源,西宁市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建成面积346平方米的湿地科普馆,充分发挥讲好“林与城”“山与水”“人与湿地”故事的功能,扩大湿地宣教影响力,培养和树立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正确的生态观,提升湿地保护意识。

  随着自然教育不断深入,目前,青海省在14所学校成立“湿地学校”,同时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教育学校暨高校科研教学实践基地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境内的沙柳河挂牌,为科技支撑、人员培训、学生实习、就业及自然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奠定了基础。

  推动青海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成立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基础上,持续加强湿地专业人才培养,省林业和草原局将省内湿地、草原、森林、水利、自然资源、气象、环保等领域的68名专家纳入青海省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进一步加强湿地基础研究和高寒湿地修复技术研究。

  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湿地一张图”,开展重要湿地、湿地公园“落地上图”,采用“湿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专家”等模式,引进高精尖人才团队,开展高原湿地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们将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坚持‘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持续推进高原湿地保护和修复,守护好大美青海这片高天厚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马建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