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美丽图景·两会大家谈】用生态厚度托起高质量发展高度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1-24 09:56    编辑:鲁东         

  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之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三江源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每年为下游提供600亿至900亿立方米源头活水,国家公园占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5.85%,自然保护地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9.08%,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提高到7.5%、57.9%,三大江河出省境断面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II类以上……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青海各族人民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全面推进“中华水塔”保护行动,加快落实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有力支撑。

  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如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两会期间,本报记者邀请省人大代表、海北藏族自治州第三高级中学教师郑丽敏,省政协委员、青海省环境教育协会会长尤鲁青,省人大代表、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委书记石大存,省政协委员、青海大学教授谢占玲,省人大代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县长马晓瑜,省政协委员、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永贞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秘境囊谦。资料图
青海湖畔的黑颈鹤展翅飞翔。刚察县委宣传部提供

  记者: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你们眼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怎样的?如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省人大代表、海北藏族自治州第三高级中学教师郑丽敏: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意味着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经济要发展不能只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特别是随着全国各地陆续出台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就要把“绿色化”作为增长的新动能和发展的新出路,坚持走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同时,要长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这也是高中地理学科中核心要素的体现。在我看来,绿色生活是舌尖上的觉醒,是光盘行动,是拒绝过度包装,告别一次性餐具;是公共出行,绿色出行;也是居家的勤俭节约,是节水节电、做好垃圾分类。我是一名人大代表,一名老师,我将用我的力量和实际行动去呼吁,去教育学生,让身边更多的人共同助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做旁观者。

  省政协委员、青海省环境教育协会会长尤鲁青:“以自然为师、与万物为友”是国家公园示范省自然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从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到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再到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自然教育先后走进了青海的学校、社区、乡镇、企业等,不断提高了公众保护青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意识,这对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从事自然教育工作的政协委员,未来,我会努力做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内外沟通。也期待紧密联系生态环保组织的社会力量,做好国家公园建设的有力补充,为国家公园省建设集合一支民间环保生力军。并和各方形成合力,建设好青藏高原和国家公园生态文明教育的新平台,重点打造青海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品牌集群,助力自然教育体系化建设取得实效,为全国自然教育提供青海经验。

祁连山国家公园。宋翠茹 摄
绿锁黄沙,贵南防沙治沙成效显著。洪玉杰 摄

  记者: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指出,“生态保护不是不要发展”,深刻阐明了保护生态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努力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请问,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在守好生态环境底线的前提下,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未来有着怎样的展望?

  省人大代表、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委书记石大存:近年来,囊谦县坚持生态文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2023年空气质量全年优良,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可控,生态底蕴持续积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我们充分发挥囊谦的生态禀赋和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靓丽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全力推动形成“一心一廊三区三线”生态文化旅游新格局,全线提升214精品旅游路线,“尕尔大峡谷”惊艳出圈。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我们牢牢守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底线,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不断推进囊谦“三黑一红”(即,黑青稞、黑啤酒、黑陶,藏红盐)主导产业,实现群众增收和生态稳固双赢。

  未来,囊谦县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奋力推进州委州政府“树好三个形象,打造好六个区”的安排部署,坚持保护和发展相统一,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委员、青海大学教授谢占玲: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近年来,全省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正是基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一名政协委员,我认为,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要做到始终崇尚观察自然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法则,重视实践和科学考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尊重和追求真理,努力探索学科领域,进行科学思考。

  未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新时代的新举措和新实践,倡导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节约资源,节俭生活。并和学生去进一步深刻思考自然和人类的关系,通过与自然的互动和内省思考,追求个人成长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倡导大家始终尊重和保护自然、追求人的精神价值。

  记者: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今天的青海,以产业“四地”建设为契机,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如何坚持绿色经济发展方向,厚植传统优势,增强创新优势,以新的发展理念,锻造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更好地服务和支撑高质量发展,对此,能否分享一些工作经验,谈谈下一步思路?

  省人大代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县长马晓瑜:近年来,我们坚决守住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扎实推进“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着力打造具有民和特色的现代生态经济体系。

  聚焦当前,全县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巩固升华“农牧联动、草畜结合”生态循环的民和模式,厚植了生态农牧业发展新优势。积极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坚守招商引资绿色“底线”,将“三高”企业坚决杜绝在外,源头构筑了环境保护屏障。积极引导县域内传统工业企业主动适应“双碳”要求,推动技术升级、节能改造、绿色转型,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增强集聚效应,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聚焦未来,我们将继续全力打造生态林业经济,大力发展以核桃、苹果、软梨为主体的经济林产业,以枸杞、黄芪等中藏药材为主体的林下种植产业和以土鸡、芦花鸡为主体的林下特色养殖业,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省政协委员、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永贞:现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绿色制造越来越受到重视,制造业需要实现向碳排放最低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等绿色方向转型发展。近年来,在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引导下,不少企业也纷纷投入真金白银进行技术改造、升级。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也不例外。

  我们看到,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青海新材料产业代表企业、全国铜箔制造龙头企业,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精准把握青海的产业定位,从资源禀赋出发,选准绿色低碳转型的“跑道”。未来,要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加快项目布局,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铜箔产品,努力把青海铜箔制造业打造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铜箔制造产业,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之间的平衡,让铜箔及铜箔制造产业成为青海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