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新观察】生态高地展作为 万物并秀共和谐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1-24 09:56    编辑:鲁东         

  当独特的地域为青海造就了独有的自然资源禀赋,也为青海儿女赋予了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青海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抢抓机遇、真抓实干,高地打造展现新作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随着全省两会的如期而至,我们激情澎湃、壮志满怀。此刻,深情回望江源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水塔”坚固丰沛,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万物争荣的壮美画卷,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阔步前行。

用“含绿量”提升“含金量”。程宦宁 摄

  国家公园名片亮

  青海正在以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奋力打造生态安全屏障、绿色发展、国家公园示范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七个新高地”,全方位推动更有力度、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好国家公园示范省,把三江源国家公园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最好样板,协同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全面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加快推进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申报工作,高标准建设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国家公园已成大美青海亮丽名片。

  今天,国家公园与青海双向奔赴、互相成就。立足江源、放眼中国,在无中创有、有中争优,一路筚路蓝缕,成就了今天以生态为大的青海。

  坚持建立国家公园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建立权责边界清晰、所有权和监管权分离、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相向而行、良性互动、有效融合的新型保护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自然保护地制度标准体系、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

  从启动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中国国家公园最多的省份,从率先启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到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国家公园里的青海生物多样生态美。

  省人大代表、农工党青海省委专职副主委张莉认为,高标准建设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是青海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当下的青海正在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在因地制宜完善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规划体系过程中,应注重人才需求培养,通过在省内理工院校开设重点课程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有利于青藏高原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集聚区和独特景观遗迹得到全面系统保护。张莉表示,为更好体现青海在全球的生态地位,应在青海理工大学(筹备)科学课程设置时,考虑开设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不仅有利于加强本土人才队伍培养,也可进一步凸显本地大学特色。

大美江源·可可西里藏羚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生物多样生态美

  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维系着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青海是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

  大手笔投入、大力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湟水流域到三江源头,从青海湖畔到祁连山下,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当绿水青山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生物多样性拓展了广阔空间,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2023年随着青藏高原雪豹保护联盟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国内外合作,携手开展雪豹研究与保护,推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示范和引领。

  作为青藏高原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重要雪豹栖息地,青海着重加强雪豹等珍稀物种的监测调查和系统保护,高原旗舰动物雪豹种群数量持续恢复,并在全省8个市州均有发现。

  省政协委员、省动植物检疫站高级兽医师张沛说,精准真实的全国雪豹种群和现代青藏高原雪豹实际数据,是携手开展国内外合作和跨地域雪豹研究与保护的关键。种群分布占比较高的雪豹数量及新成立的青藏高原雪豹保护联盟,为青海构建国家雪豹保护和科研大数据平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引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采集先决条件。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最新雪豹评估,青海省雪豹适宜栖息地约为47万平方公里,占青藏高原雪豹适宜栖息地面积的25%,青海省雪豹数量约为1200只。

  张沛认为,应发挥青藏高原雪豹保护联盟职能作用,开展全国雪豹种群和数量本底调查,采集精准数据,并积极争取在我省构建全国雪豹保护和科学研究大数据平台,有效整合“青藏高原雪豹保护联盟”成员单位行政资源,与帕米尔高原、天山地域,大青山、贺兰山地域,云贵高原、四姑娘山地域等重要雪豹栖息地开展合作,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高效组合,形成数据共享机制,高质量服务国家雪豹基础研究、雪豹保护规划科学编制、建立国家多种形式的雪豹保护地体系和开展国家合作,切实加强雪豹保护力度。

  逐绿向前正当时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对于青海,保护好生态环境、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是政治责任,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此时的青海,逐绿向前正当其时,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从提出生态立省战略到如今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国家战略机遇叠加释放,革新理念、先破后立,一次次探索实践成就了今天以生态保护为重的青海,生态保护优先成为基于产业考量的先决条件。

  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构建以产业“四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生态价值、生态责任、生态潜力在内在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契合出最大“公约数”,“两山”转化通道持续拓宽延伸,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被生动写照。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牢牢把握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重大机遇,青海印发《青海省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青海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实现机制工作方案》等,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路径,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绿色转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机遇与挑战并存。

  省政协委员、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何志认为,应建立健全产权制度,摸清产品“底数”,全面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制定产权主体权利清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产品“归谁有”“归谁管”和“归谁用”等问题,形成多元化生态产品生产和供给主体。同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监测机制,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摸清生态资源存量底数和流量现状,将有关指标作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生态价值核算机制,加快推进全省试点工作,建立省级GEP核算体系,开展省域GEP定期核算。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以森林植被碳储量为切入点的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用水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探索多样化补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