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解决遗留矿山问题 让山川重披绿装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1-10 09:24    编辑:赵婕         
大通景阳镇中岭村历史遗留石英矿生态修复治理后。叶文娟 摄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重塑绿水青山、恢复原有生态功能,让山川重披绿装是自然资源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加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目前已恢复遗留矿山生态治理面积达4260公顷。

  1月4日,天朗气清,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项目办主任徐世福的带领下,沿着威北公路一路前行,在54公里处采石场远处山坡上一处挂网喷播复绿区域在山间格外明显。只见复绿区周边的人工草地已经结满草籽,正在逐步向自然草场演替。工作人员正在加强巡护,以确保冬春季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安全。

  采访中了解到,这处采石场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开挖山体,采挖取石,使得山体及开采区自然景观遭到严重破坏并废弃,属于无恢复责任主体的历史遗留矿山。对此,互助县自然资源局通过采取危岩浮石清理、渣堆清运、道路回填、围栏封育、挂网喷播复绿、栽种云杉等修复措施,在坡度较陡平台上部特别采用“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喷团粒土+高性能生态基材+加筋麦克垫”技术,使破坏土地恢复成为林草地,土地资源植被覆盖率大于30%,恢复治理后区内植被得以恢复。

  “我身后的这一片地,是去年开始采取复绿措施进行复绿的,这段时间主要对这片区域进行管护,目前来看效果挺好,今年能保证继续发芽。”徐世福说。

  海东市互助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杨永红介绍,挂网喷播是省内一项比较前沿的新技术,在生态修复中对岩石还有坡面整治效果会比较好。目前,共治理面积近7.06公顷。

  同样是历史遗留矿山生态治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结合矿山原始地貌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及植被生态环境等情况,总投资742.40万元,在景阳镇中岭村历史遗留石英矿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中,针对不同矿区分类别采取一系列工程措施,使治理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施面积53.86公顷,恢复草地21.54公顷,恢复林地26.57公顷。

  驾驶车辆进入大通县景阳镇中岭村废弃矿山,远远望去,曾经的废弃矿山已是树木成林,祁连圆柏像站岗的哨兵整齐排列在山间。

  “我们基本解决了一些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一个是浮石、堆渣的形成泥石流的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再一个就是覆土基本达到了一定的要求,如今,通过坡面整理戈壁石笼挡墙,在台阶进行种树、种草复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项目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青海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民生地质部主任樊学业说。

  近年来,按照相对集中、成片治理、体现成效的原则,省自然资源厅积极争取国家资金4.19亿元,优先对破坏生态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遗留矿山开展生态修复,并在全省设置历史遗留矿山135处生态修复项目进行了生态恢复治理。项目的实施,巩固了治理区生态系统的质量,切实推进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