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2022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西宁举行。大会授予魏立新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4项,创新发明奖授奖项目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35项。
40个获奖项目涵盖我省生态、特色农牧业、电力、石油、信息、化工、医药卫生等行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测算,近三年带动新增利润69.48亿元,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攻坚克难 突破“卡脖子”技术
翻开大红的科学技术奖励公报,不难发现,我省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攻关了一个个“卡脖子”技术,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推动了我省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曾几何时,国内高性能碳纤维技术水平一直停留在千吨级规模,每年需要耗费高额外汇进口。现如今,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等单位突破瓶颈,摆脱了国外对我国碳纤维产业的技术封锁。
站在领奖台上,捧着青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奖牌,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良说:“现在,这个全球海拔最高、单体规模最大的高性能碳纤维基地在青海顺利建成,不仅实现了我个人的‘青海情结’,更是实现了国家碳纤维产业由‘千吨’向‘万吨’的跨越。”
和碳纤维一样,应用于锂电池的高端铜箔的制造关键技术也同样面临着国外技术和产品垄断的困境。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攻克了这项技术难关。
“现在开发的高精超薄铜箔生产工艺技术成熟,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永贞说。
攻克“卡脖子”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打破了进口同类产品的垄断,实现“中国制造”,取得这样的硕果,靠的是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硬实力和硬科技。
创新驱动 助力产业“四地”建设
世界首条全“绿电”大通道,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金属锂生产线……
一项项“首个”“最大”,昭示着青海产业“四地”建设蹄疾步稳。
“水-风-光-热-储一体化特高压直流外送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突破技术瓶颈,形成特高压直流平稳外送的全链条支撑体系,实现水-风-光-热-储一体化特高压直流外送关键技术突破及工程应用。
“牦牛提质增效营养平衡饲养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实现了系统的“理论创新”“技术攻关”“模式创建”。
近年来,我省科技领域围绕盐湖化工、清洁能源、科技文旅、有机农牧等青海特色优势产业科技需求,精准部署创新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引领产业“四地”建设,不断塑造青海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赋能青海高质量发展。
民生科技 惠及百姓生活
如何让科技更好地改善生活,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科技工作者奋斗的目标。
包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20多年来,由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展“畜间包虫病综合防治技术模式研究与应用推广”研究,致力于解决包虫病诊断、检测、驱虫、免疫等防治技术瓶颈问题。
“项目实施以来防治效果明显,犬感染率由48.12%下降到0.60%,人患病率由0.63%下降到0.18%,从源头遏制了包虫病的流行。”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蔡金山研究员表示,作为一名20多年来与包虫病较量的科研工作者,获得2022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除了激动和感恩,更多的是对今后工作的激励。
创新浪潮涌,风正一帆悬!伴随着2022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召开,青海科技工作者将踏着这催人奋进的鼓点,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瞄准科技前沿,再立潮头谱新篇。